四百击

  • 类型:剧情片地区:法国年份:1959
  • 状态:HD中字版
  •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克莱尔·莫里耶,阿尔贝·雷米,盖·德孔布勒,乔治·弗拉芒,弗朗索瓦·诺谢,塞尔热·莫阿蒂,LucAndrieux,ChristianBrocard,克洛德·芒萨尔,雅克·莫诺,皮埃尔·勒普,亨利·维尔洛热,让-克洛德·布里亚利,让娜·莫罗,菲利普·德·布罗卡,雅克·德米,让·杜歇,让-吕克·戈达尔,LaurePaillette,弗朗索瓦·特吕弗
  •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 简介:作文课上,安托万(Jean-PierreLéaud饰)在同学传来的女人图像上涂鸦,被罚站墙角。下课后,独守教室的安托万..详细>

八戒

飞速

剧情介绍

作文课上,安托万(Jean-PierreLéaud饰)在同学传来的女人图像上涂鸦,被罚站墙角。下课后,独守教室的安托万在墙上作诗宣泄自己的不满,引得老师(GuyDecomble饰)更加愤怒。晚上,母亲(ClaireMaurier饰)因安托万没买面粉大发雷霆,而继父(AlbertRémy饰)则在安托万的请求下拿出一笔钱让他吃午饭。第二天,安托万在同桌勒内(PatrickAuffay饰)的怂恿下逃了学,跑去看电影打游戏,还在街上看到母亲跟一个安托万不认识的男人亲吻。第三天,安托万回到学校,慌乱中谎称母亲去世,获得了老师的原谅和疼惜。不想继父获知了他逃学的事,与母亲一起赶到学校,戳穿了他的谎言,还当着全班同学打了他两耳光。安托万决定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可是小小年纪的他能去哪呢?巴黎那么大,法国那么大,哪里才是他的安身之处呢?展开全部
四百击,法国谚语:Faire les quatre cents cuops.翻译过来就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硬要说的话,这大致与中国“棍棒教育”有些相通。

这部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首次被评论家正式承认的新浪潮发轫之作讲的也正是一个关于12岁的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棍棒”之下不堪重负、满身伤痕的故事。

新浪潮的作者电影,在巴赞理论的指导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大都以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为主。因而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怀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这部具有开山意义的《四百击》更是如此,影片真实的几乎是特吕弗本人少年的写照。

不像同期的左岸派,新浪潮的作品通常与政治无关,基本也不带有重大的社会性。在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世间,辗转在这世上流离漂泊,最后又随风离开。《四百击》的拍摄就体现了这种“生活流”的电影主张,与蒙太奇相对,特吕弗从不对画面做零碎的切割,也不引导观众进行选择或者思考,他只是用长镜头保持画面的完整,忠实的拍摄摄影机视野范围内的事物和情节,不作任何选择和评价,也不追求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拿安托万偷牛奶一幕举例,摄影机摇到一个肮脏黑暗的街角,被浓重夜色吞没的安托万像流浪猫一样托着玻璃瓶,小心翼翼地喝着来之不易的牛奶。惯例这里要给一个特写镜头来突出这个年仅12岁的可怜男孩的遭遇。但是特吕弗却没有,他没有用任何一个镜头带着特殊感情去表现,也没有用任何一个镜头去特意夸张。他的镜头从不给予怜悯,只表现真实。但是正是这种追求现实的自然主义,才令《四百击》拥有无与伦比的打动人的真挚。

由于新浪潮的创作者大多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者,大都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的训练,自然没有办法像那些拍“优质电影”靠资历熬出头的导演一样获得大量的资金。再加上出于追求写实的考虑,新浪潮的作品通常实景拍摄,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用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四百击》中,街上嘈杂的车辆鸣笛声、课堂中孩子的吵闹、最后一幕中海浪的声响都是现场真实的记录。

与传统的明星制度相对立。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风格,新浪潮的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青年人做演员。而在拍摄过程中,特吕弗也总是强调草稿式的即兴发挥,比如那段著名的“真实电影”美学的心理问话。就是那段摄影机架在安托万正面,记录下安托万面对心理医生,受审的谈话。实际上它就是一段让-皮埃尔·利奥德的试镜,而提问者正是特吕弗自己。

在新浪潮的创作特点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长镜头和跳接的剪辑方法。新浪潮的剪辑取消了遮挡、化出化入、淡出淡入等传统手法,反而使镜头之间直接衔接,进行快速剪辑直接跳接。就像剪视频时不用转场不加任何过渡,直接剪辑调整影片节奏。但是比起老对头戈达尔擅长的跳接和快速剪辑,显然特吕弗对长镜头的运用更为抢眼。以《四百击》的经典结尾为例,这一组精彩绝伦的长镜头有4个部分:安托万将足球扔到球场,然后钻过围栏跑向远方,这里主要是全景俯拍;之后便是1分20秒的奔跑跟拍,这个镜头没有任何音乐,完全采用自然音响。伴随着安托万的奔跑声,我们仿佛同这个孤独的少年一样将内心压抑的尽数喷发,和他一起逃跑,逃脱这网织的烦闷现实,跑向那无比令人艳羡的自由;接下来音乐渐响,镜头开始左摇,缓慢摇过塞纳河之后,再一次对准了安托万向纵深处奔跑的背影;最后一个镜头仍是跑,安托万从陡梯上跑下来,一路跑到沙滩上,奔向大海,摄影机从摇拍到跟拍,景别从大全景到全景。然后他横向右走了几步,忽的转身冲摄影机直面而来,镜头急推,全片就定格在安托万的脸部特写上。至此安托万那迷茫而脆弱的眼神便定格在了法国电影,甚至世界电影史上。这个意味深长的开放结尾充满了哲学上的空旷感与纵深感,成为新浪潮的一大标志。

在《四百击》中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大概在于一些致敬和仿用的镜头。比如学生跑操溜走那段就是致敬让•维果的《操行零分》;小孩们看木偶戏那段,则是指代电影发明早期的拍摄现场,特别是梅里爱的舞台戏剧;安托万对巴尔扎克的崇拜与供奉,除了特吕弗本人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外还影射对巴赞的悼念;最后的经典长镜头更是直接对巴赞电影理论的致敬。

总而言之,《四百击》处处显露出新浪潮的创作特征,从任何一方面都无愧于法国新浪潮代表作之称。

猜你喜欢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