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情网

  • 类型:剧情片地区:美国年份:1984
  • 状态:正片
  •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哈威·凯特尔,黛安·韦斯特
  • 导演:乌鲁·格罗斯巴德
  • 简介:圣诞节购物时,弗兰克遇到了莫莉。这短暂的瞬间将改变他们的生活。几个月后他们再次在回家的火车上认出了彼此,并度过了美好的..详细>

速播

飞速

剧情介绍

圣诞节购物时,弗兰克遇到了莫莉。这短暂的瞬间将改变他们的生活。几个月后他们再次在回家的火车上认出了彼此,并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尽管他们都已结婚,弗兰克还有两个孩子,他们的见面越来越频繁,他们的友情逐渐变成彼此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展开全部

大约一年前,我在旅法师营地偶然被安利了本番的同名原作漫画,当时我就很喜欢这部作品,还将安利文转发到了朋友圈。现在看来,那篇文章确实很好地展现出了这部漫画的大部分魅力点,所以也顺便贴一下链接吧:

http://www.iyingdi.cn/article/62162/share?shareFrom=android&skin=day&lang=SC&from=singlemessage

时间是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一年前看原作漫画时,我像男主雪村心夜和女主冰室菖蒲一样,还是一个牡丹,甚至可以说对恋爱毫无概念。当时的我基本上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部有着脑洞题材的搞笑番来看。而一年后的今天,我在这个话题上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还有了在本篇剧评的标题中动个小手脚的理由。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这部动画的改编质量如何?考虑到我个人在观看动画和原作漫画时心境有变化,无法控制变量,这里引用朋友资深二次元童童君的说法:“原作漫画的表现力不够,但动画就好多了。哪怕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容器不同,效果就不同。”

所以如果你读了上面的安利文对原作漫画感兴趣,那就来看这部一次性放送完毕的一月新番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在看番过程中,我有一种直观体验是:这部番有不少明显的易被诟病的地方,但它的优秀之处正在于,这些“缺陷”中的大部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都是可以完全合理的。

因为本番剧刚上线几天,我得以读完豆瓣上它的全部短评。发现负面评价大多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对理科生存在刻板印象

我们一般所说的“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呢?我想大概包括“高智商低情商”、“有知识没常识”、“思维过度耿直不懂变通”等要素吧。那么雪村心夜和冰室菖蒲是这样的人物形象吗?不可否认许多剧情确实是在借助这些特质来营造笑点,但他们两人也不是简单地用这些词句就能概括的。这一点我会在后面更详细讨论。

此外,退一步说,即使本番真的将男女主角塑造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妖魔化理科生”的形象,也并不构成“刻板印象”这一评论。因为刻板印象的含义是“ 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

在评论区中被提及与本作进行比较的作品,数量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是正好一年前的一月番《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第二则是《生活大爆炸》。我们会觉得《生活大爆炸》对科学家这个群体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不会用剧中谢尔顿的人设来说明这一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和离谱程度。那是“科学家都是宅男”这一层级的刻板印象,而不是“科学家都不理解幽默和讽刺”这一层级的。

之所以有此区分,是因为剧中明确定性了“天才们都是怪咖,而谢尔顿是怪咖中的怪咖”。剧情并没有引导观众认为“谢尔顿那样的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最硬核的科学家”。在后几季中则用了越来越多的笔墨描写“他们身上也有着普通人的特点”。

而对比之下,这些避开刻板印象的方法,《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这部番真的都做到了。

某种层面上说,《理科生》中刻板印象的嫌疑要比《生活大爆炸》更小。

一方面,除了男女主角两人人设有着较高的相似度(而这正是他们能成为soulmate的原因)之外,池田研的其他人各有特色,并没有特意渲染这个群体的某种共有特征。

弹幕吐槽说,小奏是池田研唯一的正常人,不,小奏也不是正常人。确实,池田研一共六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戏剧化的人设。但除了雪村和冰室之外,其他人的“不正常”,都是体现在别的方向上。学弟的明充实宅,学姐的腹黑小恶魔属性,导师在温柔和凶狠之间的无缝切换,以及小奏的“无意识过肩摔”,都与所谓的“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本番中被定位为“怪咖中的怪咖”的雪村冰室二人,作者也从来没有打算把他们塑造得“脑回路完全异于常人”。比如在组会上一本正经地汇报恋爱证明实验的结果时,他们自己也会羞耻心爆炸。

作者在被采访时透露,自己大学时确实在研究室学习过,而像漫画中的池田研这种氛围的研究室,自己并没有见过。“但或许这样的研究室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真的存在呢?”

二、笑点制造模式单一易疲劳

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即使是我对本番预先有了很高的好感度加成的情况下,依然在看到7、8集时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许多人认为一次性放送12集的做法非常不利于番剧的讨论度发酵。而比较单一的笑点制造模式,亦是决定了这部番更适合一周一集地观看。少见的放送模式反而放大了作品本身的缺点,这无疑是有些可惜的。

但好在本作的长度定位合理,并且最后三集跳出了简简单单的“搞笑狗粮”的套路,让作品的主题广度和合理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希望各位能保持耐心看到最后。

三、男女主角在恋爱实验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差

有评论说,男女主角设计出的种种恋爱实验,完全达不到研究生的水平,把他们的身份换成本科生甚至高中理科生才能够接受一些。

如果较真的话,确实如此。可我想,只要能认同一个前提,那所有的这些不合理之处,就都能够得到解释了,那就是:

“寻找喜欢的一般条件”,以及其所代表的严谨求知的理科生思想,从一开始就不是他们进行实验的本质原因。

绝大多数的观众从第一集开始便不会把“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互相喜欢”当作一个悬念,而当事人所寻求的,亦不是一个答案。既然如此,这些实验在科研的角度上有种种不靠谱之处,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在第12集中,冰室菖蒲陷于回忆中的动摇。

雪村与冰室实践了“氛围值理论最高点之吻”后,雪村为自己的辩白。以及最终汇报接吻实验结果时的内心活动。

这些其实是作者在故事的最后终于给出了明示:雪村与冰室乐于进行这种恋爱实验,并不是为了得到科研上的结论,而是为了压制自己内心的不安,从而能全身心地去拥抱这段美好的恋情。

雪村心夜,这个理科男生的思想传统而又保守,对生物本能有所偏见,在面对所爱之人时不愿承认自身的欲望。他的不安,在于担心自己的爱不够纯洁。

冰室菖蒲,这个理科女生有着隐藏很深的自卑,虽然小时候与雪村的相遇让她建立起对理科生这一身份的自豪感,却也会后悔过去自己主动选择的孤独。她的不安,在于害怕过去的拒人千里会报应在今日的恋爱不顺上。

可喜可贺的是,最后他们各自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而推动这一结局的是什么呢?

正是在恋爱这一领域时常被嫌弃的理性啊。

在这里我要夹带一些私货:

人们常常会将理性和感性对立起来,就好像一个人每多理性一分,他的感性就会少一分一样。可是在我看来,理性与感性并不冲突,甚至,它们就不是并列的关系。

理性是一种工具,是实用主义的东西。理性存在的意义是解决困难,守护自己与珍视之人的利益,让事态向着可能范围内最好的方向发展。

理性不会是一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如果是,只能说明这份理性还不够强大。因为完善的理性,是会将感性的因素也计算在内的。

理性不是浇熄感性之火的一盆冷水,而是最可靠的保护伞。

虽然内心的脆弱一次性的爆发让冰室产生了自我怀疑,但她还是用理性认识到了自己现在不够冷静,可能会产生偏激的想法。她提醒着自己,“高中时期没有朋友”与“后来恋爱失败”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理性也让雪村从谢罪论文中察觉到了冰室的心结所在,那句“这样的证据根本不存在”,表面上是死理性派的斥责,实则是心灵相通的爱人给出的最温柔的抚慰。

最后,如果让我在看完这部番后发到朋友圈进行安利,我应该不会顺着标题的思路,选择第一集中“「喜欢」的定义是什么?「喜欢」一个人的一般条件是什么?如何证明「喜欢」?”这段台词作为配文,因为我觉得这会给人以误导。

各位朋友们,如果你在追番完毕的那一刻,想要在现实生活中也去思考一下上面列出的三个问题。那么不妨首先问一问自己,我想要去思考这些问题,是为了什么呢?

猜你喜欢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