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

  • 类型:剧情片地区:美国年份:2001
  • 状态:HD
  •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ChristopherKriesa,布莱恩·黑利,杰克·麦吉,格雷格·宾克利,阿兰·弗吉,利利安·查维,亚当·亚里克斯-马里,特德·鲁尼,亚布拉哈姆·本鲁比,ChristianFerratti,RhodaGemignani,布鲁克·史密斯,尼古拉
  • 导演:乔尔·科恩
  • 简介:理发师艾迪(BillyBobThornton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McDor..详细>

无尽

飞速

剧情介绍

理发师艾迪(BillyBobThornton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McDormand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Johansson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展开全部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确实荒诞。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猜你喜欢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