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年份:2019
  • 状态:已完结 共7集
  • 主演: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帕特里克·沃伯顿,玛丽娜·维丝曼,路易斯·海因斯
  • 导演:巴里·索南菲尔德,乔纳森·泰普兹
  • 简介:详细>

剧情介绍

单论儿童类读物的话,我的最爱应该是《哈利波特》系列,不过要说有什么能稍稍威胁HP系列在我心中的地位,大概就是《不幸历险》系列了。其实"喜欢"也是奇怪,要是让我说觉得哪个系列更好,更值得安利,那我肯定会说是HP,但你最喜欢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它有什么特质,踩中了你的什么点,你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如此偏爱它。

剧集版其实还是让我有不少遗憾的,不过这个系列能全拍出来,我就感恩戴德了,要知道当年电影就没能拍下去,着实遗憾。为纪念全剧完结,在此开个帖子,结合原著一点点梳理剧版里的细节,也算是跟我的真爱小说-剧集合个影吧。因为会涉及【剧透】,请看完全三季再来。如果有人看,很高兴与你分享;如果没人看,那就当我自得其乐,算是写自己的commonplace book了,the world is quiet here.

就跟着剧版的进行来说吧,要不我肯定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下面的内容超~~~~~~~~~~长。

先是片头。片头的歌词根据每个故事不同都会有所改动,但副歌部分都是"别看了,别看了",可以说很雷蒙·斯尼奇了。原著中作者通篇都在劝读者把书丢掉,"别看了,去看别的吧,这本书好糟糕哦,你看了肯定会很伤心的,我很不幸有责任调查并记录波德莱尔一家孩子们的遭遇,但你不非得看,所以快别看啦。"就连影版也用了这个梗,影版开头是一段欢快的小精灵之歌,然后歌曲戛然而止,作者旁白到,"你将看到的电影并不是这个,而是一个很阴暗的故事,如果你想看小精灵,还是去2号影厅吧..."片头中出现的画面也很符合雷蒙调查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各种剪报、照片、档案、报告被钉在墙上,一只手用毛线把钉子连在一起,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复杂的关联。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大谜团,看到最后你还是有一堆疑问。

波德莱尔父母留下的遗嘱

遗嘱,下面字迹看不很清楚,但不难看出写的是,我,博特伦·波德莱尔和碧翠丝·波德莱尔,分别是波德莱尔家的父母。

第二个故事中的船,在第13本书里又被提到

这是第二部《爬行室》里出镜的船,普洛斯彼罗号,名字出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主角(《暴风雨》算ASOUE系列里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个梗了),而在第13部《结局》里,根据以赛玛利的说法,它原本叫伯里克利号(古雅典政治家)。

事件报告

内容大致是:波德莱尔宅邸发生大火,虽被判为意外,但大火绝对是恶意所为,等等。

夺命毒镖

Lucafont和Flacutono

两个名字都在剧中出现过,但都不是出现在与原著对应的故事里,Lucafont是在原著第二部《爬行室》里(与剪报不同,是个医生),Flacutono是在原著第四部《悲催工厂》里(如剪报写的,是个工头),而且两个都是奥拉夫的手下假扮的(分别是钩子手和长鼻子光头),而剧中是都安排到了对应原著第八部《敌意医院》的第S2E07-E08中(分别是护士和医生),两个名字都是Count Olaf的易位(Lucafont原著是O Lucafont,补齐了少的那个O)。

挡不住的戏精作者

附赠原著封面一张

作者本尊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这个雷蒙·斯尼奇是作者丹尼尔·汉德勒的笔名,作者相当入戏,整套书里都找不到他的本名,而且每本最后都有一页作者和插画师介绍,13本书一共有14个这样的页(13本里有两页),都是作者"雷蒙·斯尼奇"的一张照片配一段他的介绍,和插画师的一副漫画形象(而且都是用到了当本书中提到过的元素来画的)加他的介绍。所有雷蒙的照片都是看不见脸的(背影、远景或者用什么东西挡脸),只有第13本里的第一个介绍页中,照片里的人露脸了,结果我定睛一看,是插画师...雷蒙变成了漫画形象,好吧...

第13部的第一个作者和插画师介绍插页

墙纸、VFD标志

画满眼睛的墙纸,VFD的标识。其实VFD的标识很有意思,眼睛这个意象从故事很开始的地方就出现了,但是在插画的表现里是变过的。第一部中,奥拉夫的眼睛文身还是这样的:

第一部第12章插画,原著每章都有插画

可以看到是个很正常的、我们一般人会画的眼睛。前八本书里,每次出现眼睛意象也都是这样的眼睛,包括第三部的插画中再次出现奥拉夫的脚踝眼睛文身、第四部里有画满眼睛的丝袜和眼睛形状的眼科医生大楼、第七部插画中雅克的脚踝眼睛文身,全都是这种形状的普通眼睛。但到了第九本《食肉嘉年华》,第一幅插画中的眼睛就变成了这个:

V.F.D

这个眼睛就能明显地看出VFD缩写了,而后的眼睛就都变成了这个,而且也是在这本书里最早提出眼睛里包含了VFD三个字母。影版中所有的眼睛意象也都是前一种眼睛。而且第四部《悲催工厂》里说,坏医生奥威尔的办公大楼就像眼睛形状,我有点难以想象这个VFD眼像大楼,那么还是前一种普通眼睛更说得过去。而且按说插画里怎么画,总该跟作者协调好了吧?(这个真心拿不准,也听说过有插画师乱画的事。)我的推测是,作者一开始没打算让眼睛拼出VFD字样,这个点子是后来想的,想出来之后才把眼睛都换成了VFD眼。剧版中从一开始就基本上让绝大多数眼睛采用VFD眼,避免了后面再改的尴尬,不过电影可是第八部出版两年后才出的,不知为何没采用VFD眼。(注意车牌,IH8 ORFNS,我恨孤儿,剧版改成了26-0-13。)

第四部的单页插画,是奥威尔医生的眼科诊所大楼

悲伤致意

献给碧翠丝是每一本都有的,碧翠丝是波德莱尔家的妈妈,也是雷蒙·斯尼奇的一生挚爱,关于他们的故事又是一个关键谜团。整本书里斯尼奇一直在强调自己多么爱碧翠丝,而且从书中信息看来,两人应该曾是恋人,但后来为何碧翠丝转嫁他人,这个并未明确说明。书中给出的一些线索似乎表明碧翠丝曾误会斯尼奇已死或是误会他做了坏事,后来误会澄清时她已经结婚。碧翠丝的名字也是有深意的,波德莱尔家的姓氏当然是来自写《恶之花》的法国文豪波德莱尔(作者是掉书袋,书里人物的名字90%都来自文学梗,包括一些地名、机构都是),而碧翠丝这个名字疑似来自波德莱尔的诗La Béatrice中诗人但丁的单相思对象。

雷蒙·斯尼奇式心塞(出自S01E08)

哇,光个片头就说了这么多><

S01E01

一上来就是雷蒙·斯尼奇的一段叙述,让你不要看了,这个故事很阴郁,符合原著的开场。不过看第一季时最让我无法适应的就是雷蒙的强烈存在感。要知道电影版请了大帅哥裘德·洛来演雷蒙呢,但从头到尾没给过正脸镜头,始终是只能看到轮廓线,听到他磁性的声音(不过违和的是原著是美国故事,找个英音来...但裘帅哥的声音真是享受啊~),因为这是原著中雷蒙的感觉,我前面也有说到,雷蒙始终都是不露脸的,因为雷蒙是个逃犯(具体为啥没说,但书中多次描述了他在潜逃,每本书最后都有一封致编辑的短信,像特务接头一般地交待了要如何以复杂奇葩的方式拿到下一本书的书稿,后面几本书里,这封信还都会因为种种原因根本看不清,或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他根本不能露脸,所以这一点上很违背原著的精神。而且第一季在走位上安排得也比较生硬,这一点到了第二季好多了,一方面我也适应了雷蒙的出镜,一方面他的走位的确安排得自然多了。顺说,整个剧集话痨、啰嗦、解释词语等,都是符合原著特征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很不适应。

车的方向其实有点不对劲

第一部篇首插图

原著的故事是直接从海滩上开始的,第一本书的篇首插画就画了姐弟妹坐"rickety trolley(摇摇晃晃的有轨电车)"与一辆消防车擦肩而过的情景,消防车当然是去扑灭他们家的大火的,所以剧集版中消防车的方向就很迷了,因为两辆车相向而行才对,而剧中两辆车是同向而行的。

这个海滩叫做Briny Beach海水滩,在第11部中,可以看到这个词出自《爱丽丝漫游奇境》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诗《The Walrus and the Carpenter(海象与木匠)》(因为在那一部中用这首诗做了密码),剧版砍掉了这个,应该是为了让情节紧凑。

从色彩上讲,影版整体上有蒸汽朋克和哥特风的质感,这点很戳我,剧版的色彩要更为鲜艳,至少孩子们的服装都是很花的,我反而不太喜欢。而说到衣服,书里面有写道因为家被烧毁,孩子们之后几乎都没怎么有好看的衣服穿,剧版显然是为了美术风格改掉了这个细节。另外,或许拿影版跟剧版比的确对剧版不太公平,毕竟剧版要拍的内容更多,而预算恐怕并没有多很多,但是影版的整体质感,镜头设计等等,确实要甩剧版不少,光是介绍三个孩子这一段,影版的质感、镜头切换等,就要好很多。第一季中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小宝宝。好莱坞为婴儿工作规定了每日工时,所以一般拍电影用到婴儿,都是用双胞胎,这样可以轮换着用,免得耽误进度;而剧版只用了一个人,第一季很多处婴儿是明显抠图的,特别影响观感。而且剧版把小宝宝表现得太魔幻了,不过原著里对宝宝牙齿的描述就是很魔幻,插图也是画成了有四颗大尖牙的小怪物><

插图出自第六部《假电梯》,珊妮用牙爬上电梯井

注意后面光点

书里一直遮遮掩掩,到第五部《严厉学校》才第一次提及V.F.D,第九部《食肉嘉年华》才第一次正式出现V.F.D眼,第十部《光滑斜坡》才第一次出现V.F.D.组织的真正全称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而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波德莱尔家大火究竟是怎样燃起的,剧版倒是爽快,这是10分钟不到,VFD眼也有了、志愿消防局也有了、连大火怎么烧起来都讲了。

小望远镜

们的父母,而且人人都带着一个小望远镜,电影最后,一个小望远镜随父母的信寄到了他们手中。我猜这可能是电影制作者的构思,原著作者或者剧版的制作人员觉得很不错,于是用到了剧版里来,而且还发扬光大,这个小望远镜简直成了瑞士军刀一样的存在,无所不能。跟小望远镜相关的剧情都是原创或改编原创的。

奇葩的坡一家

要说ASOUE中最惹人讨厌的角色,可能很多人未必会选奥拉夫,而是会选这位银行家坡先生,他的名字来自著名的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而《乌鸦》正是他的诗作。另外埃德加·艾伯特·格斯特也是一位美国诗人,而且他的名字会在第11部《阴森岩穴》中被提及。至于坡的妻子Eleanora埃莉诺拉,首先名字来自爱伦·坡同名短篇故事,其次这个人物融合了原著的三个人物。原著中,Eleanora这个名字只在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中出现过一次(波德莱尔爸爸在电梯里玩了个恶作剧,一个叫Eleanora的讨厌女人不得不乘电梯在每一层停一次),而在原著相关的两本书《碧翠丝信件》和《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里,提到了Eleanora是坡先生的姐妹,《每日琐碎报》的编辑;原著中坡先生的妻子叫Polly;《每日琐碎报》这份糟糕的不准确的报纸,在原著中首次在第七部《恶劣村庄》中登场,在第八部《敌意医院》中,乱写报道的记者Geraldine Julienne杰柔丁·朱利安首次登场,但只是被描述了出来,"穿灰西装、嚼口香糖、冲着一个小麦克风说着话(估计是相当于录音笔)",她还说出了那个金句"I can see the headline now... Wait until the readers of The Daily Punctilio see that!(我想到标题了...《每日琐碎报》的读者就等着瞧吧),直到第11部《阴森岩穴》中才第一次提及她的名字。所以剧版的埃莉诺拉是融合了原著里坡的姐妹、妻子和这位《每日琐碎报》的记者三个人物,这个改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原著中坡的家人存在感较弱,而坡是比较贯穿始终的一个穿线型人物,他可以说代表了成年人的盲目,因为他总是会被奥拉夫的伪装蒙骗,他总是不相信孩子们的见解,奥拉夫只要伪造证件、换上服装就能骗过他,他对报纸上看到的假消息也是毫不质疑,他一直都在,却又一直没用,可以说是猪队友中的战斗机了。剧版的埃莉诺拉除了继承了杰柔丁这个人物"乱写记者"这一属性,还很有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她以自己的报纸为荣,完全不照顾几个波德莱尔孩子们的感受,在饭桌上炫耀着上了头版的关于波德莱尔家大火的报道,之后又逼着孩子们说出"我们很难过,我们很想念父母",就为了第二天把这句话印在报纸头版上,吃人血馒头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二层小楼

第一部的单页插图,奥拉夫家

影版和剧版都把奥拉夫家刻画成了阴森的废弃古堡型的建筑,原著里描述说是很脏、只有两扇小窗、一个向左倾斜的塔楼。我感觉剧版在一些设定上可能还是比较受影版的影响,其实按说他家确实应该小而脏才比较合理。

关于奥拉夫伯爵这个人物的塑造,我在第一季的讨论区的一个帖子里讲过这个问题。原著中对奥拉夫的描述是高瘦、很不讲卫生、一条眉毛、眼睛贼亮(吓人的那种),原著中的幽默主要是一种黑色幽默,是整体故事里的荒诞、反讽,奥拉夫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刻意的搞笑成分,他一直是大魔王般的存在,是让孩子们害怕的,而且他一直在杀人,所以他的原著形象更多是可憎可怕的。影版找来了金·凯利来演,并且夸大了他的滑稽性,我猜是为了迎合儿童市场(据说原本德普叔是奥拉夫的人选,如果他来演估计会偏重邪魅,其实也不太符合原著的质感)。但不管怎样,可能是因为我最先是看的电影,影版的这种夸张和滑稽还是比较深入我心的,剧版显然选择了同样的路线。但不得不说,就怕人比人,金·凯利的表现力还是远胜于尼尔(可能化妆、摄影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到了后面,没有了影版做比较,我觉得观感就好了许多。

施特劳斯法官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ASOUE中好人的象征,就连VFD组织的座右铭也与图书馆有关,"The world is quiet here.",这个安静的世界自然就是图书馆啦。每一个好人都会有图书馆,好人越好,图书馆也越好,而且大家的图书馆都各有各的特色。孩子们来施特劳斯法官家借书,她说到自己的图书馆里多是法律书,但也有别的,包括意大利菜,这是孩子们需要的,他们照着做了意面,还有世界上最危险的真菌,这个就是剧版彩蛋了,它是指在第11部《阴森岩穴》中首次出现的美杜莎菌丝。

全名是《秘密组织不完整历史》

这本书(和其相关情节)也是剧版原创,不过孩子们几次都没能看成,搞得我非常心痒。

奥拉夫把小baby举起来时,哥哥姐姐当然很担心,但剧团里也有三个人下意识地举起了手,担心她摔下来,他们是钩子手和两个白面女人。而稍稍之前一点,小baby说会有布丁时,钩子手也听懂了,尽管剧中和书中的设定都是一般人听不懂baby的话,只有她的哥哥姐姐能听得懂。我觉得剧版这里是在暗示钩子手和两个白面女人并非完全的反派,而且这是照应了原著中后面的情节的。钩子手是第11部《阴森岩穴》中出现的菲奥娜(克劳斯原著官配)的亲哥哥,到了第12部,钩子手更是抛弃了奥拉夫,跟妹妹走了。两个白面女人则是在第10部《光滑斜坡》里就抛弃了奥拉夫,她们自称也是小时候家里失火,还因此失去了一个姐妹。奥拉夫的这些henchpeople(狗腿子)很有趣,一开始我只当他们是反派阵营的配角,但看到后面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反派阵营全家福

他们分别是两个白面女人,钩子手,高个长鼻子光头,和无法分辨出是男是女的大胖子(后面两个是书中描述)。在ASOUE系列中,孩子们每次都是能在瞬间识破奥拉夫的装扮,但却从来都无法识破他手下的装扮,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一点很不合理。在第九部《食肉嘉年华》里,奥拉夫成功招募了嘉年华的三个freak怪胎,而怪胎们加入他的理由之一就是别人不会接纳他们,而埃斯梅又虚情假意地假装喜欢他们。这段情节让我不禁开始思考,作者对这些henchpeople的设定,或许是有别于对奥拉夫的基本设定的。直到第12部里暗示了奥拉夫成为孤儿的原因,奥拉夫一直都是绝对反派,是大魔王,是童话故事中邪恶本身的代表,但他的henchpeople却可能代表了社会的边缘人,而非传统童话或童书中出现的坏人。几个帮凶们都是一副很难被社会接纳的样子,而其中的无法分辨男女的大胖子,可能还暗示了变性人,这点上存疑,我唯一的依据是第四部《悲催工厂》里刻画了"先生"和"查尔斯"这对同性伴侣(书里是比较明显的暗示,而剧版差不多是出柜了),所以我认为原作者(书的出版日期是在1999年到2006年间)是比较有意识地在书中融入了LGBT群体的。(另外,这个人物在原著中是基本不说话的,而且在第八部《敌意医院》中困于火场,之后就生死不明。在剧中对TA的改动比较大,不仅成了个挺有哲学范儿的话痨,而且也没死在对应第八部医院失火的S02E08里。)至于为什么把他们写成反派,从第九部的故事中就不难看出作者的深意:如果主流社会不接纳这些边缘人,他们就可能走向黑暗面。

第一集结尾处丢出来一堆后面才会出现的名字馋大家。不过第一季最最"讨厌"的就是第一集结尾时出现的"父母"了,当时害我空欢喜一场,后来才发现是奎格梅尔家的家长。他俩的出镜都完全是剧版的原创加戏。

S01E02

这集开篇就有两个看点,一是剧集版的原创桥段,详细讲解了坡先生是怎样误解了"closest living relative"这个词组,它的本意当然是关系最亲近的在世亲属,被奥拉夫一番洗脑后,坡先生把它当成了"住得最近的亲属"。其实原著里坡先生是明确地说了"他不是你们关系最近的,是住得最近的"这种话的,但电影里把这个closest当成了一个笑话梗,剧版就沿用了下来,还发扬光大,这段还是蛮喜感的。另一个看点就是Jacqueline Scieszka杰奎琳·席斯卡(其实第二季发现发音其实是柴斯卡,但第一季里都以屏幕字的形式出了,so...),这个人物是原创的,所以我一开始以为是融合了斯尼奇家的长兄妹(两人是双胞胎),但后面第二季雅克又出来了(还是城堡叔演的,啊!!!),所以我现在理解她是代表了VFD的volunteer志愿者,因为书中志愿者们都没怎么露过脸,所以剧集里用这种方式开始大肆给他们加戏。所以杰奎琳的戏份基本都是原创情节。

奥拉夫骗孩子们跟他一起演戏,这部《奇妙的婚姻》由Al Funcoot阿尔·方库特创作,这当然也是奥拉夫伯爵的易位词。

后面的法官画像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在每一本书对应的故事里都有肖像串场,在《坏开头》中是施特劳斯法官图书馆中的一位法官画像。有趣的是他们第一次进入这个图书馆时,施特劳斯法官站的位置恰好挡住了这副画像。

糖罐也提前登场了

sugar bowl糖罐在原著中最早在第8部《敌意医院》中被正式提及,剧里也是让它早早被点了名。糖罐也是关键谜团之一,它究竟是谁的(埃斯梅在第六部《假电梯》里说到是碧翠丝从她那里偷走的,但并未具体说到糖罐,而第八部《敌意医院》里,斯尼奇在旁白叙述中又说是自己偷走了埃斯梅的糖罐),它究竟装了什么(原著包括周边只暗示说是很强大很危险),它最后下落如何(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里暗示是雷蒙拿走了),这些都未在原著中明示。剧版给出了明确答案,后面讲。

WDYSHL

这是同宇宙的All The Wrong Questions系列(共四部)第二部的书名。

Gustav Sebald古斯塔夫·席波这个人物是第二部《爬行室》里才被提及的,剧版里也是加戏了,死的时候还说了VFD的名句(原著里奥拉夫承认自己在池塘边淹死了他,剧中是被毒镖射中后跌入身后的池塘)。他有一个席波密文,原著里有,但是没讲(就是有文字里包含了密码,但密码的解答是在周边里给出的),剧版里干脆删掉了(因为不好表现)。

小妹隐藏赌圣

这一段是原著没有的,是在照应第11部《阴森岩穴》的情节,钩子手(本名菲纳德)很喜欢打扑克。但到了剧版《阴森岩穴》的S03E03和E04中,又没回应这个伏笔,应该是为了紧凑节奏省去了。

结婚的这一段,影版因为是一次改编了三个故事,为了电影情节最终达到一个高潮,大幅地改了故事顺序,把真假结婚移动到了第二三个故事后,并最终让老二操控透镜烧毁了维奥蕾特签的结婚证书(而且维奥蕾特还试图拿左手签,奥拉夫还提醒她要拿右手)。这个改动主要是为了让电影的故事情节整体上形成闭环(揭示了波德莱尔家大火的原因同时,还借同一个设备解救了孩子们),并且在最后压轴时段达到戏剧性高潮,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而剧版则还原了原著情节,维奥蕾特靠左手签字逃过了一劫。

S01E03

讨厌路和苹果树

讨厌路在原著中被形容为穿过一片灰色田地,地里都是结酸苹果的苹果树,它还穿过阴森河,而这条浑浊的河水环绕一座辣根工厂,因此整个区域闻起来都一股又苦又刺鼻的味道。影版从奥拉夫到蒙蒂家转场时有一帧特别特别美的画面,但剧版才还原了讨厌路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是与后面第11部《阴森岩穴》里的内容对应的。辣根工厂是VFD组织所建,因为辣根是抵御致命的美杜莎菌丝的解药。而在第13部《结局》中,孩子们吃了辣根和苹果树杂交所结的苦苹果才得以解毒。

爬行室本身,剧版的设计是符合原著的(纯玻璃结构,而且很大),但拍摄上却是影版显得更气派。

珊妮和小毒(Incredibly Deadly Viper致命毒蛇)的初遇那里,也是影版的气氛更胜一筹。不过原著中是小毒咬到了珊妮,然后这一章戛然而止;剧版和影版里都是没咬上,然后突然切画面。

孩子们和假扮成Stephano斯蒂芬诺(莎士比亚《暴风雨》人物)的奥拉夫初遇那里,剧版借鉴了影版,因为原著只是言语威胁,掏刀顶门是影版设计,而这里的摄影又是影版赢了。

蒙蒂叔叔识破奥拉夫伪装的段落,剧版的改编很不错:原著中,蒙蒂叔叔一开始完全没有起疑,后来又怀疑他是爬虫学会派来的间谍,而台灯掉下来砸到他时,他又被奥拉夫误导而错怪了克劳斯;剧版里,蒙蒂马上识破斯蒂芬诺只是伪装,也没有把掉台灯的事错怪在克劳斯头上,就当观众以为他识破了奥拉夫的真面目时,通过两人在影院外的对话,才发现原来蒙蒂是把他当成了爬虫学会的间谍(而且孤儿们还没听到他们的谈话),这个误导性的设计要精巧有趣得多。

他们在电影院看的电影《雪地僵尸》,原著中描写了情节,但没具体讲它的内容。但在周边作品《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中,详细讲了藏在电影里的席波密文,破译出来后,密文内容是:Attention! Hidden in the snowman is a survivor of the fire. Meet us in the town where this film takes place. Bring the three children. Your new assistant is not one of us. Beware!(请注意!雪人中藏着一位大火的幸存者。去电影中的地方跟我们碰头。带上三个孩子。你的新助理不是我们的人。小心!)可惜的是蒙蒂并不知道席波密文的破译方式,结果没能收到密文。看电影在影版里是完全删掉的,但剧版里有,只是破译密文的方式换成了用小望远镜。(具体方法是:影片开始有制作码,用来调小望远镜,然后电影中每当右上角出现VFD眼并有滴答声时,拿小望远镜看屏幕,就能看到密文。密文内容是:你好,蒙蒂。危险!带孩子们上普洛斯彼罗号轮船去秘鲁。)

VFD彩蛋

影院的彩蛋,售票员说了带有VFD的词组,说明他是一位志愿者。

左上,黄衣人

另外影院上映的电影,除了《雪地僵尸》,还有一部是《黄衣人》,而剧集版的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正是电影《黑衣人》的导演。

穿插奎格梅尔父母逃跑,提到了Winnipeg温尼伯,这个名字在第10部《光滑斜坡》和第13部《结局》中都被提到过,既是个人名,也是个地名。剧版后面也有几处顺嘴提到了温尼伯女公爵,在第三季里还用来安排了一个原创人物。

雷蒙右后方,印度人打扮,戴眼镜,小胡子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时刻到,这是蒙蒂叔叔家前厅的二楼,尖叫鬣蜥蜴钟的那面墙,前面其实也出现了,这里正好能看得比较清楚。

S01E04

原著中,Mamba du Mal邪恶树眼镜蛇被奥拉夫陷害成了杀死蒙蒂叔叔的凶手,而影版和剧版中,都是小毒都被诬陷成了杀蒙蒂叔叔的凶手。其实小毒的身世也很有趣,在第13部《结局》中,可以知道小毒曾在小岛上居住过,后来才去了大陆,被蒙蒂"发现",在第13部的时间线中它又再次回到了小岛上,还在关键时刻救了孩子们一命,最后暗示说它追着去解救离岛的漂流者们了。

Virginian Wolfsnake弗吉尼亚狼蛇,这显然是文字play,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名英国女作家。剧版和原著还都拿打字机玩了梗(具体内容不同)。

剧版中,维奥蕾特为了打开奥拉夫的箱子,拜托妹妹用牙来咬车钥匙;原著中,维奥蕾特可是自己发明了一个开锁器,不过搞笑的是,她做开锁器时用到了电插座,为了强调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原著中用了一整页的never, ever, ever...×n(真一整页), ever来强调如果你不维奥蕾特,千万别乱摆弄电器。

作者:可不敢教小孩子乱玩电器

擦掉脚踝的化妆品在原著中是维奥蕾特的提议,剧版改成了坡主动要求,拜托,坡可没这种智商好吗...

树篱迷宫、跟杰奎琳相关的剧情都是剧版的原创(船上对峙那里还首次出现了鱼叉枪,这本该是在第七部《恶劣村庄》中第一次出现)。在最后爬虫学会收走蛇那里,原著出现了一个第10部《光滑斜坡》中会再次出现的人物布鲁斯,他是爬虫学会营销主管,也是卡梅丽塔·斯帕茨的叔叔或者舅舅(第五部《严厉学校》S02E01E02里那个讨厌的小姑娘),这个被剧版剪掉了,到《光滑斜坡》的S03E01和E02时,布鲁斯变性变人设出现了。

S01E05

剧版的原创内容随着故事推进越来越多了,不过在这一季中,原创内容还是多为边角料,充分利用了可视媒体来丰富画面,增添笑料,我觉得大多还蛮有趣的。比如这集开场的新闻播报(注意到两个新闻主持人的名字其实是男女反过来了),还有整个悲恸湖的形状,原著里并没说它形似VFD眼,这就是电视的优势了。

达摩克利斯码头,注意L下面冰凌形成的剑

原著第三部的篇首插图

Damocles Dock达摩克利斯码头,除了明显的押头韵(这是作者惯用的,原著前十二本书的标题都押头韵了,罗琳也喜欢押头韵,霍格沃茨四个学院的创始院长名字都押头韵),达摩克利斯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达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欢奉承狄奥尼修斯。他奉承道:作为一个拥有权力和威信的伟人,狄奥尼修斯实在很幸运。狄奥尼修斯提议与他交换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尝试到首领的命运。在晚上举行的宴会里,达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为国王的感觉。当晚餐快结束的时候,他抬头才注意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的利剑。他立即失去了对美食和美女的兴趣,并请求僭主放过他,他再也不想得到这样的幸运。所以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了一种象征,可以代表对权力的制约,或就是单纯代表威胁。原著插画和剧版都明显的剑来对应这个名字梗,影版里就没有。

《大窗户》中出镜的飓风被称为赫尔曼飓风,剧版在对话中直接点出了这个梗来自《白鲸记》的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原著作者丹尼尔应该是很喜欢《白鲸记》,它是ASOUE系列中出镜率第一高的梗。

影版的约瑟芬是梅姨,虽然剧版的阿姨我很喜欢她在《卢克·凯奇》里的演技,但跟梅姨比还是稍逊一筹。影版有个有趣的设计,就是前面约瑟芬提到的各种看似疯狂的担忧,在最后房子被飓风吹垮时都一一应验,原著里没有这个,剧版也没有。

约瑟芬婶婶姓安威瑟Anwhistle,她丈夫叫Isaac艾萨克,简称Ike艾克,所以她丈夫叫Ike Anwhistle,连起来读很像I can whistle(我会吹口哨),而约瑟芬也说他会嘴里含着饼干吹口哨。(哈哈,冷笑话梗。)另外艾克和其兄弟Gregor格雷戈尔可能是碧翠丝的血亲,因为碧翠丝也会含着饼干吹口哨,而约瑟芬又说这是"家族技能"(这季末尾大家唱歌时,珊妮也吹了一下口哨)。

艾克·安威瑟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了艾克的画像。于是在S02E09开头的闪回中,他也饰演了艾克。

服务员拉里在原著中的存在感很弱,也是被大大加戏了,他的戏份99.9%都是原创的。他出场时,在跟奥拉夫的争执中,似乎表现出他以为斯尼奇已死,这符合原著中斯尼奇曾被误传死亡的暗示。后面他给孩子们点餐时,说了一句"I didn't realize this was a sad occasion."(我不知道你们有伤心事),这是一句暗语(原著中多次出现,但只在《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解释了正确的对答是"The world is quiet here.)。另外在S02E06中,从拉里的言语中得知。他由一对同性恋母亲养大,而他们曾住在飞禽爱好者村,这也是原创内容。

奥拉夫的假身份,Captain Julio Sham胡里奥·贾船长,sham是假装、骗子的意思。

鱼头贩是作者丹尼尔·汉德勒

就在这一幕之前有个VFD彩蛋,very fresh dill非常新鲜的莳萝,原著里在第十部《光滑斜坡》中出现,不过在这里没有深意。

S01E06

影版为了让情节紧凑,完全砍掉了去餐馆的部分,克劳斯当场就破解了字条,然后就是设计得很精彩的房子坍塌的情节。剧版则更还原原著,还顺便给拉里加了戏。剧版中房子坍塌时克劳斯发现的照片是原创,所以后面孩子们因为照片而偷偷上了好运香伐木场的车也是原创(其他这个照片的相关情节也都是原创),原著里就是坡先生把他们送去了伐木场。

那个特有文学素养的的哥叫以赛玛利,这是第13部《结局》的主要人物,不知道为啥要提前祭出,而且他还说了一句"叫我以赛玛利",而且原著里的以赛玛利喜欢说"叫我以赛"。

维奥蕾特的发明有的时候真的很魔幻,比如在船上生火,虽然都是靠透镜,但无论是原著里的月光点火,还是剧版的双筒望远镜二次折射点火,都太让理科生想翻白眼了。

约瑟芬临死前的勇敢爆发也是剧版原创,不过这一段还是看得蛮开心的。我觉得她的情绪转变点在奥拉夫提及给她丈夫碎牛肉粉蒸肉那里,前面她说过,她丈夫就是吃了碎牛肉粉蒸肉后没等够一小时下水才被水蛭咬死。

S01E07

右边原作者丹尼尔·汉德勒

前面说过,孩子们自己闯进好运香是剧版的原创情节,原著中孩子们就是正常地来到了这个冷清的小镇(波德莱尔父母被诬陷放火的内容都是原创情节),有一个恶心的细节也被剧版略去,原著中写道好运香伐木场的大门上,用嚼过的口香糖拼出了"好运香伐木场"的字样(后面工人们离开宿舍时,能看到门两边沾了口香糖)。小镇+工厂的整体氛围其实应该是工业革命早期,如果有人看过英剧《南方与北方》(推荐,建军大舅演的),那里面对米尔顿的刻画比较贴近我对小镇和工厂的想象。

先生这个人物,原著里其实没露脸,因为他始终在抽雪茄,于是他的脸一直被烟雾缭绕,看不清他的长相。这个用电视来表现当然比较困难,而且对演员来说也比较吃亏吧,所以剧版改掉了这个细节。

至于先生和查尔斯的关系,ASOUE系列以及《碧翠丝信件》中其实都暗示了他俩是同性伴侣,但也都只是暗示,而剧版中也没在言语上完全挑明,但是有了更明显的暗示(最高法院裁决什么的)。到第三季则有非常明确的言语表明他们的性向了。考虑到作者写书的时候LGBT群体还不如现在这么政治正确,而且这又是本童书,作者能加入这样的人物还是蛮大胆的。

工厂的工人里有一个叫Norma Rae诺玛·蕾(剧版原创),这个名字来自同名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的是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成立工会的故事。

Georgina Orwell乔治娜·奥威尔,剧版给她加了戏,包括是奥拉夫的前女友、跟先生合谋控制工厂工人(就原著的内容而言这个不是不可能,但书中没有确认有这回事)等。她的名字来自《1984》(也就是"老大哥"、"思想警察"等概念的出处)的作者乔治·奥威尔,而这与她那栋眼睛形状(原著描述)的办公楼和她的催眠手段形成了呼应。另外,剧版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在影版中演了施特劳斯法官。

原著第三章开头写道,一天的早晨能预示这一天的情况,然后拿管家送早饭和波德莱尔孤儿们被人敲锅吵醒做了对比,在剧版中也用了这个对比,而且还顺道让奎格梅尔三兄妹首次出镜了(但并未介绍他们)。

原著中,工厂有个大图书馆,但里面只有三本书,一本就是剧版里的那本《好运香伐木场史》,另外两本则是《微不足道村宪法》(原著最后菲尔通过读宪法发现用优惠券当工资是违法的)和《高级眼科学》(这本是乔治娜捐赠,里面有关于催眠的内容,维奥蕾特靠这本书才明白克劳斯被催眠了以及知道了如何破解催眠,由于剧版去掉了这本书,改成了克劳斯在清醒时说出了他看过的关于催眠著作的内容)。

克劳斯摔碎眼镜去看医生时,注意到门口挂着眼睛牌子,说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有这样的牌子,这里是把书里的隐梗挑明了。

唯一没涂黑的一本

维奥蕾特想去图书馆查明真相,只有这本没把讲大火的一段涂黑,但她没来得及看就听到了声音。当然,在剧集后面维奥蕾特还是看到了这一章的内容,第一段大致是讲是他们的父母帮忙扑灭了微不足道镇大火,还帮大家进行了重建。这一段后面还提到了波德莱尔爸爸临时做了个火警铃,波德莱尔妈妈则把好运香的水循环系统改道好扑火,而先生还为此向她要钱了。第二段讲波德莱尔夫妇帮助失去家园的村民去城里重新安置。第三段讲先生当时去城里蒸桑拿了(呼应了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里的内容),还说他喜欢喝字母表汤(呼应第八部《敌意医院》),这一页最后说,他很喜欢拿字母表汤里的字母意面拼他的名字,那就是...(翻页了)先生的名字在原著中从未出现过,据说是很长、很难读,所以他就叫大家喊他"先生"。

VFD彩蛋

通过这集和下集,还有S02E09开场的内容,可以知道剧版设定乔治娜曾是VFD的成员,但后来因为滥用催眠被波德莱尔父母揭发,便开始怨恨他们。这一部分是剧集的原创,ASOUE系列中没有相关暗示,但《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中有暗示她曾是VFD成员。

破解克劳斯催眠的词是"inordinate",原著中他的催眠被破解了两次,第一次是长鼻子光头(剧版改成了加戏狂人钩子手)假扮的Flacutono弗拉丘图诺工头(名字是奥拉夫伯爵易位)不慎说出,第二次是维奥蕾特在关键时刻想到了,喊出来破解了催眠。剧版改成了三次破解,第一次是维奥蕾特,第二次是先生,第三次又是维奥蕾特,考虑到奥拉夫和他的手下被描述成差不多是文盲,这样似乎更合理些。

VFD小彩蛋

奎格梅尔一家

前面说过作者很喜欢在姓名里用梗,奎格梅尔Quagmire单词本意为沼泽,斯尼奇Snicket是篱间过道。而且系列中很多都是一家三个孩子,奎格梅尔家是三胞胎,斯尼奇家是三兄妹(雅克和姬特是双胞胎,雷蒙是弟弟),后面还会出现戴纽蒙特Denouement(结局,或者准确说是压轴,是结尾之前的高潮),是一家三胞胎兄弟,之前讲过奥拉夫手下的两个白面女人,她们在后面离开奥拉夫时也说自己曾经还有个姐妹,所以她们也是三姐妹。在这个场景里,没有冲上去抱妈妈的这个应该是奎格里,推断依据是发型:后面烧照片那里,被烧掉的男孩是头发盖住脑门的,而那里是在暗示奎格里被以为死亡,所以这个头发盖住脑门的男孩应该是奎格里。在书里,奎格里应该算是所有孩子里最稳重聪明的一个了,除了他在出场期间表现不俗,其他的孩子可都是三三两两一起行动,只有奎格里在大火中幸存后,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一个人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调查出了不少主角姐弟妹不知道的情况,足见他的智勇双全了。另外补充一点,除了波德莱尔家,其他家的孩子都是按名字首字母顺序排列的,斯尼奇家是雅克、姬特、雷蒙(JKL),戴纽蒙特家是杜威、诚恳、诚实(DEF),而奎格梅尔家的顺序应该是邓肯、奎格里和伊莎朵拉(DGI),第二季时奎格里被我翻成了最小的,后面也就没改。

这集结尾处,坡先生的查找清单上唯一一次出现"有限森林"字样,原著中,有限森林出现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孩子们是乘车经过有限森林才到达微不足道镇的。考虑到原著中的工业革命氛围,"有限森林"这个词可能是在暗示不该无节制地砍伐森林。

S01E08

应该是帖木儿,写错了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这次是客串了一个声音,这个帖木儿就是蒙古的那个。

被"死亡"的雷蒙,碧翠丝是因此才嫁给了别人吗?

变身女装大佬的巴尼叔叔

容我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o((≧▽≦o)

原著里描写了"雪莉"穿了一双满是眼睛花纹的丝袜,剧版的道具组这里偷懒了。

第四部《悲催工厂》第九章插图

第五部《严厉学校》的尼禄提前出镜

《白鲸记》再次出镜

亚哈这个名字来自《白鲸记》的亚哈船长,他也失去了腿。

孩子们勇闯奥威尔医生办公楼这段是原创剧情,这个改编我很喜欢,体现了孩子们的担当和成长。

If nothing's out there, what's that noise?

如果把up改成out,这句话就是《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里第12章的新标题。(说新标题是因为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个原有标题,然后被雷蒙划去了,写上了新的标题。)

"Don't ask, don't tell.""不问不说"

这里很讽刺,因为Don't ask, don't tell.(不问不说)是克林顿时期美军对待军中LGBT群体的官方政策。

VFD学校

ASOUE系列、周边和ATWQ系列中都暗示了VFD学校的存在,他们采取半夜把成员后代从家中绑架走的方式招募新学生(^▼^ )。

又是激光点火

照片中,父母和一个男孩被烧毁,然后镜头就切走了,暗示了父母和奎格里在大火中丧生,当然了,后面会知道奎格里逃过了一劫。

悲催工厂这部分故事的结局跟书中稍有不同,原著中没有先生被工人们赶走和查尔斯之后去找他的情节。

在最后,孩子们来到了原本是在第五部《严厉学校》中才出镜的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因为这一集是季终,提前出镜应该是为了吊胃口。

墓碑学校,远看更像监狱

第五部的篇首插图,背景是墓碑学校,前面是最讨厌的小女孩卡梅丽塔·斯帕茨

学校建筑形似墓碑,这个是原著中有写的,不过到了第二季,反而没有这样的整体远景了。

可惜这俩不是官方CP

中间两个分别是年轻的斯尼奇和奥拉夫

暗示斯尼奇和奥拉夫上过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是剧版的原创内容,因为按原著,他们上的都是VFD学校。

第一季终于写完了,整体上讲第一季感觉更像磨合期,剧情经常有些尬,小演员们的演技也略显生硬。不过要承认的是,原著本身的确是不好改编。原著在叙述上非常啰嗦,这个啰嗦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旁白,在叙述上经常是东扯西扯,会去解释词组、突然讲起别的小故事来对比当下的情况、还偶尔穿插关于VFD组织一些成员的一些零碎信息,但如果你适应了这种风格,读的时候倒不是很介意,因为很有听故事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反复。在改编的时候,要想呈现出这种有些中二气质的质感,又不让人感觉尴尬就很有难度了,而因为对话经常很繁复很长,对于小演员们自然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二季整体上都有提升,我为此还在第二季的长评区写了篇长评。等第二季讲完再评论第二季吧。

进入第二季。上一季的改编主要是增加边角料,和调整情节的顺序或精简一些重复性的情节,大体上故事主体还是按照原著前进的。在这一季中,改编变得更为大胆,我最喜欢的改编就是对奥利维亚·卡利班和雅克·斯尼奇两人故事线的改编,这个稍后再结合剧情讲。

S02E01

先讲讲这个Prufrock Preparatory School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首先校名来自TS·艾略特的诗《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诗的主题是死亡,这应和了学校的校训Memento Mori人终有一死。这个学校从设定上讲,可以说是你可能会在现实中看到的一所学校的(夸大的)缺点集合。学校教学楼都建成了墓碑的样子,学校的校训也和死亡有关,而这所学校从教学上就是在扼杀学生的灵魂。学校的老师严厉不变通,而且教的内容完全脱离实用,校内存在欺凌现象,副校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却是偏私和纵容,学校餐厅的食物很难吃,还有不合理的校规和荒谬的惩罚手段。学校的吉祥物和对应的集会口号是剧集原创,"打死马"是俗语,无用功的意思,仿佛是在讽刺这所学校就是在做无用功,而非真正教育学生。剧版还有一些原创剧情,进一步嘲讽了现实中存在于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也是第二季改编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之一,好像编剧(原作者汉德勒是主编剧,但也有其他编剧)真正进入了状态,能抓住原著中荒诞讽刺的精髓了。

首先,片头副歌部分有新的画面。

糖罐

敌意医院里用到的头颅切除术图纸,另外这个也是制作人

像是从摘录簿上撕下来的手写书页,最上面这个是小望远镜,第二张似乎是《秘密组织不完整历史》,第三张实在看不清

小马派对

其实只是个书皮

坡开场的一段话其实对应了S01E01的开场,也对应了原著第一本的开场,只不过因为他是个白痴,所以他把一个悲伤的故事说成了快乐的,然后话锋突然一转扭到了这个《小马派对》上,而《小马派对》是存在的,作者是Loney M. Setnick(雷蒙·斯尼奇易位),不过它只是一张书皮,是用来掩饰《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的。《小马派对》应该是在讽刺那些被认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童书。

卡梅丽塔显然是学校霸凌者的象征人物,她用来骂人的话,cakesniffers穷酸鬼,可能是来自cake eater(吃蛋糕者)这个词组,意思是逸乐丧志的人,也就是"吃得起蛋糕的有钱人",那么cake sniffer(闻蛋糕,剧版后面卡梅丽塔还真去闻蛋糕来着),显然就是"吃不起蛋糕的穷人"了。这种侮辱很符合卡梅丽塔势利眼霸凌者的特征,所以翻译成了穷酸鬼。

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的几位老师的姓氏都是鱼(英语中鱼群的量词是school):Mr. Remora印老师(鮣鱼),Mrs. Bass卢老师(鲈鱼),Miss Tench丁老师(丁鲷)。其中丁老师并未在原著中出镜,尼禄副校长直接介绍说她意外从三楼摔下去了(很可能是奥拉夫搞的鬼,但并未说明她是否死亡,因此第五部也是系列里第一部没有明确说明有人死亡的书)。在剧版里,奥拉夫带剧团劫持了整个运动队和丁老师,把他们赶下车。这一段比较有趣的点是丁老师对运动队的讲话,再加上她还说自己39年在柏林获得了"年度教练"的称号(那可是二战开始的年份),还有拉里上车时,因为背着书有学生嘲笑他是"书呆子",很明显是在嘲讽高中运动队的一些不良风气。

原著中并未提及过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而剧中是把原著第九部《食肉嘉年华》中才出现的奥利维亚·卡利班拉了过来,并且彻底改写了她的故事线。对她的改编我非常喜欢,原著中的奥利维亚·卡利班和其他非反派的成年人一样,是个没用的"好人"。她假扮占卜师,为了讨好奥拉夫而给他提供情报。最后在姐弟妹劝说下决定带他们逃跑,但是没能成功,最终死于狮口。剧版的奥利维亚从一出场就是书虫形象,之后有很清晰的成长线,还跟雅克碰撞出了爱的火花,可以说是非常惹人喜欢的角色了。卡利班这个姓氏在原著第13部《结果》中才首次出现,孩子们并不知道奥利维亚姓卡利班,所以也没把他们联系起来(剧集里奥利维亚也不曾对孩子们说过她的姓氏)。

Vice Principal Nero尼禄副校长,这个名字很明显是来自著名的古罗马暴君尼禄。关于尼禄一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他曾一边看着古罗马烧毁一边拉小提琴,而且他会逼他的臣民观看由他编写表演的冗长戏剧,这对应了原著中尼禄副校长逼学生们看他演奏小提琴的内容。

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创始人巴里摩尔·芬特爵士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时刻。副校长尼禄办公室里的画像。

又是提前出镜的

后面伊莎朵拉说这些苹果一股辣根味儿,那么这应该就是在第13部《结局》中救了姐弟妹性命的苹果了。

邓肯小天使

Duncan邓肯和Isadora伊莎朵拉的名字来自于Isadora Duncan,她是美国现代舞的发明者。这两集,还有后面《恶劣村庄》里,都有点给维奥蕾特和邓肯、克劳斯和伊莎朵拉组CP的感觉,但原著里维奥蕾特和奎格里才是CP啊!克劳斯的官配是第11部《阴森岩穴》里钩子手的亲妹妹菲奥娜。emmmmm...关于小望远镜的内容当然也是原创的,但是克劳斯和伊莎朵拉把两半小望远镜合上的那一刻感觉真的好棒。不管处境多么艰难,交到好朋友总是能温暖人心。

这一季在跟随原著进展推进故事的同时,原创情节和原创对话越来越多了(上季中有不少大段照搬原著对话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这些原创内容的整体观感很棒。奎格梅尔兄妹试图告诉波德莱尔们奥拉夫已经来到学校的这段,节奏把握的很好,在按照原著推动故事进程的同时,跳脱了原著的具体情节限制,让情绪在奥拉夫跳出来的一刻达到了高潮。另外,奥拉夫的假身份名字Coach Genghis成吉思教练,显然是来自成吉思汗。

S02E02

这集的原创改编更多了。开头时奥拉夫错把尼禄的名字说成"Shapiro夏皮罗",这是一个犹太姓氏,姓夏皮罗而且算有点名气的人很多,所以不好说这里是不是梗。

几个孩子的聪明和勇敢程度相较书中都有所提升,而反派则是滑稽度有所提升。前面已经说过奥利维亚,而雅克在书中是在第七部《恶劣村庄》中才短暂出镜,而且马上就怂怂地死了,剧版把他改得英勇多了(所以他的相关剧情也大都是原创的)。经过了这样的改编,两边阵营的战斗力都有所提升,坏人这边继续负责搞笑,好人这边更加主动积极,还有坡等一系列猪队友继续负责让人干着急,这让剧版减少了几分低幼感,可看性更强了。

注意奎格梅尔兄妹去找图书管理员奥利维亚时,她说"需要我帮你们俩三胞胎做什么?"。这是符合原著精神的。好人会认为即便三胞胎中的一个人死了,剩下的两个仍是三胞胎(波德莱尔姐弟妹、旁白的雷蒙也都这么称呼他们),而非好人(奥拉夫、尼禄和坡等)则认为三胞胎中死了一个他们就变成双胞胎了。

you cakesniffer!!

原创情节,笑死我了^▼^ 。不过原著中让奎格梅尔兄妹和面粉袋假扮波德莱尔姐弟妹的主意可是奎格梅尔兄妹提出的,之所以特意提下这点是因为按说波德莱尔姐弟妹是不会主动让朋友涉险帮助他们的。

画面略暗

这段原创剧情看得我一本满足+莫名感动。话说有趣的是,原著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中有姬特开出租车的情节,后面有一段似乎暗示了雷蒙也开了出租车(不知道是不是同一辆),但ASOUE系列中并没有提到过雅克也开过出租车。剧版中斯尼奇家的三兄妹弟都开过出租车,还挺有传承感的。

奎格梅尔兄妹图书馆看书这里也是原创,好不容易看到几页这本神秘的书了,可惜基本上啥都看不清。

瑞士军刀小望远镜

点火:眼睛+火苗

还是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

What's so important about a sugar bowl?

原著中,schism分裂是最早在第九部《食肉嘉年华》中出现的,而那句谚语:"tea should be as bitter as wormwood, and as sharp as a twoedged sword茶应如苦艾般苦,如双刃剑般刺舌",最早是在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中出现的。分裂是指VFD组织因理念不合而分成两拨,发生在"很早以前",故事里的好人和反派很多原来都是VFD组织的,在分裂后,好人开始灭火,而反派开始纵火。而关于茶的这句谚语,虽然原著中没有明说,但我的猜测是,茶之所以苦,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糖罐,二是抵御美杜莎菌丝的解毒剂辣根是苦的。不过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VFD的精神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不沉溺于甜蜜安逸,而是追求艰苦奋进。另外这句话本身是来自《圣经》旧约的箴言篇5:3-4。

卡利古拉也是个古罗马暴君,搜英文有惊喜

蛾摩拉,《圣经》中被神降罪毁灭的古城

The world is quiet here.

The world is quiet here.这句话在原著中最早出现在第十部《光滑斜坡》中,被刻在烧毁的永占山脉VFD总部的图书馆的拱门上。剧版以这样的形式第一次直接把这句话和图书馆联系了起来。

璐璐夫人的水晶球

前面说过奥利维亚·卡利班是从原著第九部《食肉嘉年华》改编挪用过来的,在那一部里,她是个假占卜师,并且会用到水晶球,这里显然是个小彩蛋了。

S02E03

667 Dark Avenue黑暗大道667号,熟悉西方文化就会知道666是代表魔鬼的,所以这个地点显然被赋予了邪恶的寓意。而这个故事里首次登场的人物Esmé Squalor(姓氏本意为肮脏)埃斯梅·斯瓜勒,是一个视时尚为一切而毫无道德感的人,经常为了时尚做些蠢事,这显然是在嘲讽那些毫无道理的愚蠢时尚。斯瓜勒夫妇所居住的顶层公寓非常大,孩子们在里面甚至会迷路,这可能是在嘲讽挥霍无度的奢侈。Esmé Squalor的名字来自J.D. Salinger的短篇故事《For Esmé - With Love and Squalor》。奥拉夫的假身份Gunther甘瑟,除了正好跟《老友记》里的咖啡哥重名,历史上还有位勃艮第国王的名字,按中古高地德语拼写就是Gunther。需要注意的是原著有意模糊了故事的年代和发生地,所以原著中会出现来自不同时代的科技,主要人物的名字也是源自不同文化背景(这一点其实倒是符合美国的多民族融合特征)。另外按原著来说,第六部是第一本完全没死人的书(前面说过第五部里的丁老师是生死未知)。

剧版时髦拍卖的地点是Veblen Hall凡勃伦礼堂,名字来自社会学家Thorstein Veblen。

墙上的画,全是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

少了点什么是吗,方糖没地方放了

拍照的时候,杰罗姆让大家"说奶酪",结果埃斯梅和奥拉夫说的是"古冈左拉干酪"。前面奎格梅尔兄妹看《秘密组织不完整历史》时,翻到"分裂"和"糖罐"那一页时,里面提到了古冈佐拉干酪,后面《食肉嘉年华》里,奎格梅尔父母和波德莱尔父母他们拍那张合照的时候,照相师也喊的"古冈佐拉干酪"。

好运香伐木场

因为光明又时髦了,黑暗大道上的树都被砍伐掉了,然后被运去了好运香伐木场(剧版原创内容)。记得之前先生被工人们赶走了吗(而查尔斯去找他了)?看来伐木场是又恢复工作了?

胡迪尼鲱鱼餐馆

Herring Houdini胡迪尼鲱鱼餐馆是剧版原创,这个名字很好理解, herring是鲱鱼,但red herring是"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奎格梅尔兄妹后面就是被塞进一个红鲱鱼雕像里偷运走了,而波德莱尔姐弟妹的注意力当时则被拍卖品VFD(实际上只是垫布)吸引走了。胡迪尼是魔术大师,而他最出名的就是逃逸术。所以餐厅的名字暗示了奥拉夫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计策。另外埃斯梅豪车的车牌是"IN",注意到了吗?

加戏狂魔拉里

Café Salmonella鲑鱼属咖啡馆的设定大致是符合原著的,salmonella其实是沙门氏菌的意思,去掉ella就是鲑鱼和粉橙色的意思。服务员扮成鱼也是原著里有的。

原著第六部第五章

剧版中,打扮成鱼的拉里拼命给孤儿们打信号,让他们慢慢吃,好给雅克时间去救奎格梅尔兄妹。

VFD+双关+VFD手势

另外拉里还说埃斯梅他们是住在46层的,这是不符合原著的,原著667号是66层,加上这是第六本书,组成了一个666。

原著里孩子们发现了假电梯后,是拿各种东西做了条绳子爬下去的,剧版的改编可酷炫多了。

S02E04

根据原著周边,雅克曾写信给杰罗姆,要他别娶埃斯梅,但信件被钩子手劫走了。剧版中在埃斯梅把孩子们推下电梯后,从她跟奥拉夫的对话中(还提到了毒镖事件),可知她确实是为了这栋公寓的电梯嫁给杰罗姆的(因为地道通向波德莱尔家,所以她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波德莱尔家的纵火),埃斯梅还提到碧翠丝偷她的东西(糖罐),在书中和剧版里,截止此时,碧翠丝的名字虽然无数次被提及,但从未说过她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所以如果你看之前如果没看过任何剧透,是不会知道这个名字对孩子们的意义的。

孩子们被推下去后,戏精作者斯尼奇担心你不能透彻地理解他们身处怎样的黑暗中,于是花了两页来进行形容。

黑吧

VFD之眼

维奥蕾特错把雅克当奥拉夫这段是原创,但却呼应了原著中雅克在VFD村因为眼睛文身被错当奥拉夫的情节。

雅克带奥利维亚去看波德莱尔家的废墟(原创情节),他说他们的工作很危险,他甚至为此失去了一个弟弟(雷蒙),所以这时候雅克还不知道雷蒙没死的真相(《敌意医院》中的斯尼奇档案胶片也印证了这一点),遗憾的是他永远不会知道了。

拍卖那里杰罗姆对埃斯梅的强硬态度也是原创,剧版对角色们还是很仁慈的,书里的没用好人基本都硬了一把。埃斯梅的那段话也是原创内容,书里他们没说两句就马上逃跑了。话说埃斯梅这个演员,我一直觉得她长相很尖酸,但是在这个角色上简直太合适了,她夸张的表演也特别符合整个剧的气质。

埃斯梅拿到的报纸说: "凡勃伦礼堂过时了,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Hall)礼堂才时髦。"这个名字是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还获过诺贝尔奖。

又一个令人失望的VFD

在每本原著正文内容结束后,都有一页的插画,插画中会包含跟下一本内容相关的元素。剧版只有几个故事延续了这个传统:第三个故事《大窗户》结束时给出了第四个故事《悲催工厂》中的好运香伐木场;第四个故事结束时,因为是季终,直接过度到了第五个故事《严厉学校》中的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第六个故事《假电梯》结束时给出了第七个故事《恶劣村庄》的VFD村;第八个故事《敌意医院》结束时给出了第九个故事《食肉嘉年华》中的璐璐夫人;第十个故事《光滑斜坡》结束时孩子们直接撞上了第11个故事《阴森岩穴》中的魁魁格号;第11个故事《阴森岩穴》结束时我们已知道孩子们要去第12个故事《倒第二个危机》里的戴纽蒙特酒店。

S02E05

先说说VFD村,这是孩子们第二次被错误的VFD带跑偏了。VFD代表Village of Fowl Devotees飞禽爱好者村,村民们严格遵守不合理的律法,拒绝尝试新鲜事物,还动不动就要把人活活烧死,很有种中世纪的感觉。原著里还有关于mob psychology群体心理的内容,这个在剧版中有表现,但没有点出来。我觉得这个故事整体上是在讽刺人们随大流、遵从腐朽传统的心理。即便是好人海克特,也一直迫于村规压力,而不敢反抗,渐渐成了一个胆小的人。另外海克特这个人物是在ATWQ里出现过的,他按说是一名VFD成员(但剧版没有相关暗示)。

飞禽喷泉

这里是与原著不符的,事实上,孩子们清洁喷泉的时候(而且应该是新建的、金属的),里面的奎格梅尔兄妹还企图呼救,但因为水声,姐弟妹没能听到。奎格梅尔兄妹写好的对句小字条也是用了喷泉水沾在了乌鸦身上,字条干了便脱落下来,掉在了决不再树下。

第七部单页插图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消防局改酒吧里的

VFD村里有消防局这个是原创。然后制作人大叔又来客串了。

剧版里孩子们一眼就认出了埃斯梅,原著里是到最后才认出来。剧版的改动更好一些,原著里认得出奥拉夫认不出同伙的设定确实好蠢(虽然如前所说可能是有理由的,但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蠢)。

K?

桌上刻的字,乔治娜和约瑟夫都被划去了,但下面的K是谁呢?原著第13部中,姬特死前奥拉夫吻了她一下,还说"我说过我还会最后吻你一次",所以这个有可能是姬特?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的邓肯小天使啊

乌鸦歇脚的那棵树,Nevermore Tree决不再树,名字来自爱伦·坡的诗《乌鸦》,里面的乌鸦一直重复着"nevermore"。而奥拉夫的假身份Detective Dupin杜邦警探,杜邦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爱伦·坡小说里的一个人物。

海克特自给热气活动房屋的图书馆,注意到《小马派对》和《好运香伐木场史》了吗?

奥利维亚看茶叶这里是原创剧情,也是在呼应下个故事里她将变身假占卜师璐璐夫人。

那首关于VFD招募的诗是原创的,但的确描述了原著周边中提到的招募过程。

粉红(不可以啊!你们不是官方CP!)

原著里雅克并没有让孩子们帮他越狱,孩子们想的策略是利用村规为他辩护,不过不管怎样,反正都是没能帮到雅克。为雅克默哀一分钟。

S02E06

啊!你俩这么萌,我要叛变官配啦!

原创内容,珊妮这一季真是萌值爆表

说了多少次flag不要随便立

有意思,看来按照剧版的设定,这支鱼叉枪也是VFD的标配(前面杰奎琳也有一把)

第七部第13章插图

自奎格梅尔兄妹被绑架,这是姐弟妹第三次与他们擦肩而过了,此后,在原著中,他们五个再没能相聚。而随着奎格梅尔兄妹的摘录簿被鱼叉枪打散,真相也与姐弟妹再次擦肩而过。

这里其实有双关,音似grow up,长大得好快

注意云彩

孩子们此前的正式监护人,如果不算奥拉夫的话,都还能算是好人,或至少两个里有一个好人(尼禄也不算),但这一次,村子里只有海克特对他们好,到了最后孩子们还变成了逃犯。从这个故事之后,他们虽然还会遇到暂时充当监护人角色的大人,但孩子们将不再有正式监护人了。

S02E07

Heimlich Hospital海姆立克医院,名字本身来自Henry Heimlich,或者说他发明的海姆立克急救手法,就是有人噎到的时候帮人把东西咳出来的一个操作。这间医院最重要的事不是治病救人,而是"文书工作"(而且归档的东西还不许看),显然是在讽刺办事机构的繁复手续。

姐弟妹从最后的机会综合商店出来时,埃斯梅正在说话,她提到了"假春女王"、"雪童军"还有山洞,这是第10部《光滑斜坡》的内容提前出镜了。

又一个没用的VFD

这群用爱发电...啊不是,用爱治病的VFD,我觉得很可能是在嘲讽嬉皮士,不过也可能是嘲讽宗教团体,因为他们互相兄弟姐妹相称。

奥拉夫的假名Dr. Mattathias(原著) Medical School(非原著)玛他提亚·医学院医生,玛他提亚是一名犹太祭司曾于公元前167年领导犹太人对抗塞琉古王朝。原著里,奥拉夫一直没露面,而是通过医院的广播系统出镜。原著每本书的第一页(是扉页吗)有两个小插画,上面是姐弟妹,下面是奥拉夫当本的扮相,第一本里他们都是自己本来的样子,第二本到第八本,奥拉夫都是扮装的样子,到第九本换了过来,第九本到第12本是奥拉夫是自己的样子,姐弟妹扮装,到了第13本,他们又都恢复成了本来的样子。在这一本(第八本)里,奥拉夫的形象是一个扬声器。

从左到右,依次是头八本

原创内容,《闪亮》致敬

原创,列侬梗

孩子们欺骗了哈尔,利用了他的信任,这是他们第一次做了"坏事",尽管是事出有因。从他们变成逃犯开始,故事也进入了更成熟的阶段,孩子们开始渐渐发现,是非正误似乎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界限分明。

原著中的斯尼奇档案是纸质文件,而且前12页被拿走了,只剩一页,上面写着"由于第九页中所述证据,专家现在猜测可能有一人在大火中幸存,但幸存者目前不知所踪。"孩子们自然以为说的是他们家的大火,而他们父母中有一人生还。剧版改成了胶片,能再看到帅雅克太棒了!

S02E08

开篇小故事,鳞翅类学者Mr. Sirin西林先生,这个名字来自俄裔美籍作家、诗人、昆虫学家、鳞翅类学者Vladimir Nabokov,Sirin是他早期的笔名之一。

克劳斯破解易位词找维奥蕾特那里,原著列出了好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有一些取自文学梗,有一些是作者、插画师、雷蒙等的名字的易位。

克劳斯的假名,浮士德,不用说了吧。奥拉夫居然以为牛津是假的,这个文盲...

在哈尔和坡先生的对话中,Mortmain Mountains永占山脉提前出镜。

右边的或男或女狗腿子似乎在看基情书

剧中的这种手术室以前是真实存在的,很可能手术室的英文operating theatre中有剧院一词就跟这种早期的手术室布置有关。这种安排座位的手术室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其他医生观摩学习,现在有了更好的技术,再加上出于无菌考虑,手术室要更小更封闭了。

脑袋是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

再次致敬《闪灵》

在原著中,这个家伙是就此下线的,推测是烧死了。

雷蒙说:"有时人生就像一个凄凉的故事,由残忍,不见人影的作者,呈现给众人当娱乐。"(原创)戏精作者自黑新高度。

一家三口太和谐,站一秒骨科

姬特从医院拿走了糖罐

S02E09

到目前为止,《食肉嘉年华》应该是主线故事改动最大的了。前面雅克这个人物虽然改动也很大,但他在《恶劣村庄》中毕竟是个酱油配角,但"璐璐夫人"奥利维亚·卡利班在这个故事里可是主配角,因为她的人设被大大改变了,故事整个也都跟着有了变化,可惜是殊途同归。

原著中,奥利维亚是个懦弱的假占卜师,她靠调查手段获知情报,但因为她奉行"满足他人愿望"的信条,当奥拉夫来寻求信息时,她假装占卜师(她也用了假口音,而且跟奥拉夫之前在《假电梯》里的假口音一样,都是胡乱地把please加到她说的话里)把真情报提供给了他(而且是在《食肉嘉年华》之前就这么做过好几次了)。后来波德莱尔姐弟妹发现了她的秘密(虽然没有明示,但种种迹象表明奥利维亚曾是VFD成员),奥利维亚答应带他们逃跑,但最终没能成功,她自己也命丧狮口。奥拉夫在让手下剪断连接姐弟俩的篷车和汽车的绳子前,说璐璐夫人告诉了他怪胎是波德莱尔姐弟妹假扮的(剧版中奥拉夫似乎是自己靠维奥蕾特掉落的医院手环推断的),所以不管她是出于什么原因,奥利维亚最终并没能保护姐弟妹。

而剧版里,奥利维亚从一出场就展现出了勇敢,她出于正义感和责任心,放下了自己安稳的工作,去寻找两组失踪的孤儿。在整个《食肉嘉年华》的故事里,她一直是假意配合奥拉夫,实际上找机会解救三个孩子,最终为保护孩子们献出了生命。她和雅克是剧版中我最喜欢的成人角色了。另外剧中把"璐璐夫人"设置成了流动岗位,这在原著中并没有,不过这设定倒很有意思。

嘉年华的"怪胎屋",以及怪胎秀、怪胎们的自我认知等,都是在影射现实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前面讲狗腿子那里我也提到过,最后怪胎们的集体叛变,给了这本童书不一样的深度,善恶只在一念间,但是那些花钱买票只为来羞辱怪胎们的人呢,那些鼓掌叫好等着有怪胎被投进坑里喂狮子的人呢,他们又是好人还是坏人?另外驼背怪胎Hugo雨果,显然是致敬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他《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话说在《敌意医院》里,原著中克劳斯和珊妮的装扮是骗过了奥拉夫的狗腿子们的,但剧版改成了他们被一眼看穿。所以从剧版来讲,《食肉嘉年华》是孩子们的装扮第一次成功骗过了反派们。

从左到右,分别是第九部扮成怪胎,第十部扮成雪童军,第11部穿潜水服,第12部扮成礼宾员

为《阴森岩穴》的菲奥娜和维德申兹船长预热了一下

奥拉夫和埃斯梅在帐篷里争执时,尼尔自黑了一把:-她为什么不办自己的电视节目。 -我演了九年电视,看看我现在啥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注意后面的Barry

其实这个故事里的制作人串场在后面,这个大概是个小彩蛋。

这个路人观众是尼尔老公

VFD+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

但这些狮子并非一直如此凶残。

猫科志愿侦探

最好的驯狮员显然是约瑟芬,那么上面的海报里有艾克倒也不奇怪了。

问题是,她待我好吗

这一段彩蛋密集,这句话是ATWQ系列里的,正确的回答是"问题是,她待我好吗。"

海边墨镇

Stain'd-by-the-sea海边墨镇同样是ATWQ里的,这个系列讲了雷蒙·斯尼奇小时候作为VFD学徒去跟着一位导师执行任务的事。故事主要就发生在了海边墨镇。

两季的剧集绝大部分的结尾都是画面先缩小到眼睛形状,然后再黑屏。例外的集包括S01E03,蒙蒂叔叔遇害,直接黑屏;S02E08,糖罐彩蛋结束后是直接黑屏的,但之前一次黑屏是正常;S02E09,狮爪盖住了屏幕;S02E10,波德莱尔姐弟的大篷车眼看要掉下去,直接黑屏。

这毛绒玩具的质感

S02E10

萌得我七窍流血

孩子们在跟奥利维亚的谈话中第一次听到了"分裂",这是符合原著的。原著中这一段是这样的:奥利维亚还说,分裂后,她便无所适从,虽然她不曾想过自己会帮助坏人,如今却也帮助了奥拉夫,然后还反问孩子们,他们有没有做过从未想过自己会做的事。孩子们想到了自己去偷哈尔的钥匙,但认为他们那是有充分理由的。奥利维亚说,大家都是认为自己的行为有充分的理由。这一段其实进一步模糊了正义和邪恶的立场线,为了正确的理由,做错误的事,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童书一般会给出比较明确的立场,坏人是永远邪恶的,好人是永远善良的,但ASOUE系列到后面开始提升了是非正误的判断难度,作者开始让孩子们处于似乎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的艰难境地,从而引发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是一般童书没有的深度。

埃斯梅鼓动怪胎们杀掉璐璐夫人这段可以说是相当讽刺了。埃斯梅对待怪胎们的态度其实明明很虚伪,而且充满了居高临下的不尊重,但怪胎们长期被人瞧不起,完全没有自尊,为了得到接纳,甚至不惜杀人。

喂狮子那段,观众席上坐着前面故事里出现过的酱油人物(原创),包括《严厉学校》的两位老师,《恶劣村庄》的村民和长者议会,《敌意医院》的医护人员。孩子们想到把奥拉夫推下去喂狮子是原创情节,但这契合了后面故事中孩子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来自《严厉学校》的卢老师,在原著中的确提到了她成了银行劫匪,但剧版中就此进行了扩展,包括在S02E02里有卢老师让学生写出赔偿金理财金库的尺寸等,还有本集中她拿着一袋钱出镜,而且提到了自己刚抢过银行。

说了不要立flag,就是不听呢!奥利维亚R.I.P

奥利维亚对孩子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双关了,behind you有支持你的意思,奥利维亚一直在想尽办法帮助孩子们,behind you也有落在你身后的意思,而奥利维亚一直在追着孩子们的脚步。

另外,掉落狮坑这里一个相较原著很大的改动是,原著中死在狮坑里的是璐璐夫人和奥拉夫的长鼻子光头手下,而且并没有明确具体发生了什么,场面非常混乱,两人可能是自己跌下去的,可能是在推搡中先后掉了下去。剧版明确了是奥拉夫杀了奥利维亚。

这一幕太让人难过了,孩子们第一次纵火,又与真相再次擦肩而过

糖罐这时在姬特手里,这其实有点不符合原著的时间线,不知道后面会怎么编

姬特·斯尼奇,斯尼奇家的老二,雅克的双胞胎妹妹,雷蒙的姐姐,原著中是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首次登场

最后一个镜头

第九部篇尾插画

整体上第二季质量要好得多。改编的尺度更大了,剧情在符合原著进度的同时,把握住了电视剧需要有的节奏感。尤其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话的时候,好几处出现这种情景时,对话的节奏都把握得相当好,笑果很棒(小演员的演技也有进步,大段台词说得更流畅了)。在人物的改编上也更符合看电视剧的心理预期。原著中,好人这边多没用,坏人那边是节节胜利,孩子们虽然聪明,但也没能力挽狂澜。第一季的人设上基本还是遵循了原著的这一思路。但问题就在于这让观众看起来感觉低幼、没有挑战性。因为坏人似乎总是胜得不费吹灰之力,即便对于一部儿童向的电视剧来说,人们也会希望看到有点智商的对决。而且一本书里可以比较彻底地去批判,所以你把好人这边全写成没用的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书本身的风格,主打的是讽刺基调。但看电视剧的时候你总想找到可以喜欢的角色,如果好人方太弱,情绪就难以被调动起来。所以这一季的雅克和奥利维亚的塑造就很成功,他们都很努力地营救孩子们,也几次险些成功了,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但他们勇敢的精神,他们之间的爱情,都足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原著的视角一直是跟随孩子们的,所以剧集版大大拓宽了故事的视角,这就允许剧集版给出更多原著藏着掖着不肯给的信息。

进入第三季。总得来说第三季的改编应该是最好的了,节奏更加紧凑,整个ASOUE系列都是越写越厚,所以到后面内容自然也就更多。有意思的是最厚的一本《结局》反而成了最短的一个故事,看来作者也觉得自己太水了,哈哈。

英文版全套,有英语基础的可以考虑入手,亚马逊有,另外原著的书页有意做的参差不齐,不是印刷质量问题

剧版的第三季可以说是亲爹给的结局,交待了很多原著及周边没有的内容,有一些我感觉不太能跟原著对得上,还有一些显然是改动了,不过因为是亲爹给的答案,我也算满足了。其实原著整体上是一种,这段故事曾经发生过,现在可能还在发生,今后也还会发生的感觉,所以有意去模糊了发生的地点,模糊了发生的年代,本身是要营造一种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的感觉。剧版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比较团圆的剧集,显然是商业性的考虑(不是说不好),这是书和电视剧本身的差别所致,观众们看电视剧还是会期待看到结局的,但是书就可以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S03E01

在这一集里,钩子手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了,为后面揭晓他身世做准备。奥拉夫让埃斯梅把珊妮塞进储物箱时,立刻就给了钩子手担忧的表情,后面到了山上,钩子手跟珊妮的互动也特别有爱(而且也是原创,原著中直到《阴森岩穴》里揭晓,钩子手都是反面形象)。另外奥拉夫的那个"长鼻子光头"手下喜欢埃斯梅是剧中的原创,应该单纯是为了搞笑,貌似也没发挥什么实际作用。

关于姬特的戏码都是原创,她在原著中要12部才出现。提前出现应该是为了增加好感,在原著中,好人阵营这边,她是唯一没让我觉得特别没用的人了。跳崖这段,姬特还穿了碧翠丝的蜻蜓装,而且这里也是剧版首次点出她是斯尼奇家的人。

但关于姬特拿到糖罐,然后掉进了苦恼溪里,冲进了大海是不符合原著描述的。首先补一句,原著中孩子们是在这一部,第10部《光滑斜坡》中第一次知道了糖罐;然后,在原著的雷蒙旁白里,明确说了是有位志愿者把糖罐从总部厨房的窗户丢了出去,以免它被烧毁,不过没说是哪个志愿者,所以可能是姬特。剧版的改编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同时还增加了姬特的好感度,表现了她的智勇(你个大肚子孕妇这么激烈运动真的好吗)。

关于怪胎们的故事线改动估计也是出于电视剧形式的考虑(合约啦、脸熟啦)。我前面说过,原著到目前为止,奥拉夫的手下里,性别难分的那个死在了《敌意医院》,长鼻子光头死在了《食肉嘉年华》,这一部里两个白面女人自己走了,原来的手下就剩钩子手了,下一部里钩子手跟妹妹重聚后也走了,所以到《倒第二个危机》时,跟着奥拉夫来的是三个怪胎(还有埃斯梅和卡梅丽塔)。但因为剧版没让奥拉夫的手下死,到这个时候奥拉夫这边就有点拥挤了,于是三个怪胎很快被写死(而且还显示了新出现的两个恶人的邪恶,连自己阵营的人都杀),然后在这个故事后段除了钩子手,其他手下集体"辞职"了,钩子手还是在《阴森岩穴》里走掉了,等到《倒第二个危机》时,奥拉夫身边只剩了埃斯梅和卡梅丽塔,这样精校了出场人物,显然是比较符合电视剧需要的,人多只会分散注意力。

姐弟俩为走哪条路起争执是剧版原创,因为最终他们被雪蜂逼回了原著里的路线,我认为加这段是为了预示着后面更多的"十字路口"选择。其实截止第九部《食肉嘉年华》,ASOUE系列还算是比较遵守童书套路的,尽管风格上要阴暗的多,但从《光滑斜坡》开始,孩子们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艰难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这就更具有现实性了,这是童书里比较少见的手法。

走心了,老哥

我前面提到过布鲁斯这个人物被砍了,没想到变了个性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过人设变了,作用性更强,讽刺了骄纵的富二代。

原著里维奥蕾特和克劳斯碰见雪童军后基本一直挡着脸(雪童军们也都是戴面罩的,孩子们是听声音认出了卡梅丽塔),这样是合理的,毕竟他们的大照片被登在报纸上过,电视剧里改了这个,演员的脸不能随便挡,哈哈。他们碰到奎格里后,彼此交换了不少带VFD的词组,看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吗?而且因为波德莱尔姐弟挡着脸,原著这里也凸显了奎格里的聪明,他完全是靠姐弟的话推断出了他们的身份。

第十部第四章

用灰姑娘的故事类比珊妮是书里有的。这里很有趣,整部ASOUE系列都有一种现实的内核,这个我最后再细说,这里的类比显然是嘲讽了传统童话中,作者给主角开挂,还归咎到是因为主角善良招人爱上的惯用手法,没有仙女教母和王子搭救的婴儿珊妮,只能靠自立自强走出困境。

暖男钩子手

雪童军的字母表誓言里有好几个词都说不通,再加上一成不变的传统,作者又黑了一把对过时规则的盲目遵从。

我实在忍不住想吐槽的是,山洞这段太暗了啊,打光师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几个怪胎其实总体上来说挺有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书里和剧里的拓展都是如此),一方面他们遭到社会排挤(剧集里还提到了来自亲人的否定和歧视),着实可怜,一方面他们自己却还延续这种歧视(说好心帮他们生火的姬特是怪胎),虽然他们仍存有一丝善念,但因为被排挤就做恶事显然也是不对的。这几个人物的整个故事线可以说非常现实了,在实际生活中,很遗憾,这样的人可不少。

原著中,在斯尼奇的旁白里说到,他们所在的这个山洞是给Volunteer Feline Detectives猫科志愿侦探准备的(就是上集里的狮子),而Vertical Flame Diversion垂直排烟道内原本有根消防杆(参考消防局里可以滑下来的那种),这根杆子被斯尼奇的一位同事拿走,去建潜水艇了,这里可能是指下个故事《阴森岩穴》里出场的维德申兹船长和魁魁格号,原著里魁魁格号被形容为像是东拼西凑搭建起来的(还漏水),远不如剧版那么漂亮。

书中写小波德莱尔们爬垂直排烟道这里在第五章,第五章末尾藏了一封雷蒙给姐姐姬特的信,大致内容是说他找到了能为自己洗清罪名的证据,并约姐姐在戴纽蒙特酒店见面。

话说这一季里珊妮的话更清晰了,不过要知道珊妮的声音都是有专业演员配的,所以不是小演员自己会说话了。

"Mount Fraught Syndrome忧虑山症候群"原著里是"更常见的情况,人质并未把劫持者视为朋友,而是把他们视为坏人,并越来越鄙视他们"。

有胡子没头发男和有头发没胡子女的出现是有特别意义的。在一般的童书里,基本套路都是要竖立一个大魔王,而且是绝对大魔王。这一点很好理解,立个大boss,主角就有了奋斗目标,而且大魔王要足够坏,这样主角除掉TA时,不会需要犹豫。从《白雪公主》里的后妈、《糖果屋》的巫婆,到《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可以被视为邪恶化身,传统童话是不会去纠结"坏人为什么坏"的,你只需要知道TA坏就行,即便是汤姆·里德尔,从《混血王子》中就足见他属于先天psychopath,后天不是没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力存在,但他骨子里就有种恶。当有胡子没头发男和有头发没胡子女出现时,奥拉夫的大魔王地位就被削弱了,这为后面弱化他大魔王属性打下了基础(并非洗白,我后面再讲),在传统童书中,大魔王是不会怕大大魔王的,大魔王要怕也是怕正派人物(比如老伏怕老邓)。而且我认为这两个人物也算不上"大魔王"人物,因为他们不是主角(或者说反派主角),这样的设置是有违"打败大魔王获得最终胜利"的套路(而且最终他们也并未被惩罚,除非他们烧死在酒店里了,这个又没明说),他们具体代表什么到《倒第二个危机》再说。另外,奥拉夫被他们"养大"是剧版的原创,原著里没有相关暗示。他们对奥拉夫的不认可和对埃斯梅的欣赏和偏爱也是原创内容。而且他们一人拿了一个奥威尔医生那样的手杖,看来是VFD标配。

别听作者瞎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中心思想才不是那个。

原著中坡整部没出场,剧版把他插进来应该是提供信息+搞笑。

这里的世界很安静

原著看到这里时好难过啊,从《敌意医院》就开始提到生还者的事,很不容易走到总部,却是一片废墟,而生还者其实是奎格里,孩子们的希望又落空了。补充点原著细节:原著中孩子们注意到苦恼溪的溪水是灰色的,而且溪里的鱼似乎都被溪水呛到了,他们发现废墟后才意识到一定是总部烧的灰流进了溪水里,才把溪水变成了灰色,鱼也是被灰呛到了,而且因为大火的浓烟驱走了雪蜂,吃雪蜂的苦恼溪鲑鱼将失去食物来源,吃鲑鱼的永占山脉老鹰也进而将挨饿,大火引发了连锁反应。

小孩子才做选择,小天使邓肯和小酷哥奎格里我都要了

S03E02

开篇奎格里历险记,补充一些原著内容:奎格里在蒙蒂叔叔空荡荡的家里(剧里那个桃罐头前面有对应,钩子手还想打开来着)等来了雅克,雅克跟他说了一些事,但没说很多,大部分是奎格里自己查出来的;后来雅克去了微不足道镇,奎格里等了很久,直到在报纸上看到哥哥姐姐被抓,而且蒙蒂叔叔家被人纵火(哭),他不得不逃走;之后他去了微不足道镇,在奥威尔医生办公室里发现了雅克留下的字条,根据字条内容,加上在蒙蒂叔叔图书馆里读到的信息,他知道了VFD总部的事,便决定到总部来;在去总部的途中遇到了同样要上忧虑山的雪童军,于是藏在了他们其中。他从未去过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和黑暗大道,因为雅克认为他贸然现身是不安全的。

话说感觉小演员有点变声了?奎格里声音显然沉了很多。

原创人物杰奎琳·席斯卡的去向交待了,她成了新的温尼伯女公爵。原著第13部《结局》里提到了"最后一位温尼伯女公爵",还透露她早就加入了VFD(如果认为她加入VFD时就是女公爵了,则与剧版矛盾,如果认为她加入时还不是,但到《结局》故事发生时是了,就不矛盾)。在剧版中,杰奎琳这个人物其实是没用了,作为比较没用的VFD成员,她和拉里是等价的,而姬特又是女的,所以精简下来她就被删掉了。

维奥蕾特做鞋那里,提到了Sumac knot苏迈克结,原著中,维奥蕾特说苏迈克结是她自己发明的,名字取自一位她喜欢的歌手,这可能是指Yma Sumac,一位秘鲁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官配定情时刻

第十部的单页插图

讲真,我感觉官配输给哥哥了。

珊妮提到的玛塔·哈里属于书里的暗梗点明了。

珊妮扎头发是原创情节,这里好感动,珊妮简直小萌神。

埃斯梅掉坑里这段虽然原著有对应情节,但有所改动,这段比较重要,我简单作下原著对比:珊妮决定留下刺探情报后,孩子们思考最终要如何把她救回来,维奥蕾特和奎格里几乎同时想到奥拉夫爱埃斯梅,会愿意拿她换珊妮(这里其实还暗示了两人之间萌生了爱情,所以才想得到这点),他们决定把埃斯梅引来,然后在总部废墟门口挖个大坑,虚掩上,等她掉进去。孩子们虽然质疑这么做是否正义,维奥蕾特认为他们别无办法,克劳斯最终说出要"以火攻火"。但就在埃斯梅被他们引下来,落入陷阱前,孩子们突然才看到了刻在总部图书馆上的座右铭"这里的世界很安静",这又引发了孩子们的一阵讨论(克劳斯还提到了尼采"你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的名句),最终他们认为这么做是有违VFD精神的,于是孩子们戴上了面具阻止了埃斯梅落入陷阱。孩子们把她拉上了瀑布,维奥蕾特拿假装知道糖罐在哪,以此作为筹码,准备跟奥拉夫换珊妮。

剧版的改编实际上大大弱化了他们的道德纠结,这应该是出于剧情节奏的考虑。继在卡利加里嘉年华放火之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主动考虑使用比较"坏"的手段达成目的。我前面提到了,当童话中设立了大魔王,正派人物如何对付TA就都不为过了,因为传统童话会给你一种正义的人做什么都正义,坏人做什么都坏的气氛。书中孩子们的纠结其实是很现实地讨论了结果正义VS程序正义,从更深刻的层次去思考怎样做才算"正直",能在童书中提出这样的思考真的很难得。

扔珊妮这里也有所改动:原著里是奥拉夫在发现波德莱尔姐弟没死后,经有头发没胡子女提醒,主动命令白面女人把珊妮丢下去,白面女人拒绝了,并抛弃了他,奥拉夫就生气地要自己把珊妮丢下去。

剧版的安排,加上这两集中奥拉夫努力博得有胡子没头发男和有头发没胡子女的认可的戏码,都大大削弱了奥拉夫的大魔王属性(程度上比原著大很多,不过单就剧版情节而言,其实难说奥拉夫的犹豫是因为不愿弑婴,还是因为不愿失去波德莱尔财产)。我觉得从整体角度可以理解(还是不是洗白,到《结局》再讲),因为在读书时,感觉奥拉夫在《结局》里跟姬特的那一吻相当突兀,剧集的安排会显得更有递进性。而且我前面说过,奥拉夫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并无刻意的喜剧效果,而剧版从一开始就给他设置了喜剧属性,所以到了这一阶段进一步弱化他的魔性也让人觉得比较自然。而且这两集整体上加入了"人生导师"和"人生选择"的讨论,因此这一段的情节也呼应了坏导师坏选择的主题。前面双撇子凯文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没给他认可,所以奥拉夫得不到这两位坏导师的认可也与此形成了呼应,可以理解为对"零赞扬式育儿"的批判。

表情激萌

rosebud是原著有的梗,取自《公民凯恩》。简单说就是凯恩的滑雪板也叫rosebud,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这部经典电影。

直角下坠、无减速还没摔死,牛顿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原著里是把冰弄碎了,他们掉进了冰水里冲散了。而且因为水声太大,维奥蕾特没听到奎格里说在哪里碰面,之后他们也再没相遇了。

我家小帅哥就这么挂树上了

第十部的篇尾插图

魁魁格号在集尾提前出镜。

集尾还再次出现了帖木儿先生的声音,这个是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记得吗?

S03E03

第11部第二章插图

应该还是出于美术考虑,剧版的魁魁格号状况很好,书里描写得要差劲得多。Queequeg这个名字也来自《白鲸记》。

整个《阴森岩穴》的故事被做了不少调整,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剧集的节奏更加紧凑,与原著内容殊途同归,我就不说太仔细了。但有一个改动我认为可能影响了观感,那就是完全删掉了维德申兹船长(Widdershins意为逆时针)的出镜(原因很可能是省钱什么的)。

原著中,孩子们初到魁魁格号时,碰得到是维德申兹船长、菲奥娜和菲尔的三人组。维德申兹船长显得疯疯癫癫的,菲尔就是那样,相对来讲,菲奥娜就显得很正常了。菲奥娜给人的初印象是知识丰富、颇有主见,而且她和克劳斯很快就擦出了火花。去蛇发女怪洞找糖罐时也是四个孩子一起去的,他们回来时,魁魁格号上已经没人了,之后奥拉夫的潜艇才抓住了他们。因为维德申兹船长不在了,菲奥娜立刻自命为新船长,这时她开始像她继父一样连珠炮似的发号施令,这惹得维奥蕾特很不满。后面跟哥哥团聚等情节都跟剧版大致相同了,但原著这样的安排给了读者充分时间去喜欢菲奥娜,而剧版菲奥娜是一上来就有些霸道不讲理,明明不知道糖罐里有什么还不肯跟姐弟妹说实话,这样很容易让观众不喜欢她。再就是留给她和克劳斯搞暧昧的时间也不太够,还总搞得克劳斯夹在姐姐和CP之间,感觉跟上季的克-伊CP比,官配又输了。而且诡异的是菲奥娜操着英国口音,她哥哥、继父都不是诶。

另外补充一点,按照书中的设定,几个孩子的年龄是菲奥娜>维奥蕾特>奎格梅尔三胞胎>克劳斯,所以所有CP都是姐弟恋。

第11部第八章

原著里奥拉夫的潜艇像个超大的章鱼。

克劳斯和菲奥娜讨论赫尔曼·麦尔维尔以及《大白鲸》的这几句,跟故事内容都有对应:"我喜欢他夸大描述被忽视群体的困苦的方式,比如可怜的水手和年轻人",对应了小波德莱尔们,也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对应了现实意义中的年轻人(年纪轻或者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的人);"比如大白鲸既是真正的白鲸,也是死亡的隐喻",这个对应了"大未知",大未知后面出现时,雪童军也说了类似的话;"我倒是希望船长能不执迷于血腥、不顾一切的复仇",对应了奥拉夫。

菲尔提到了"茱莉娅姨妈",这个是原创梗,显然是指Julia Child茱莉娅·柴尔德,她是位美国厨师、作家和电视名人,关于她的故事可以参考梅姨的电影《朱莉与朱莉娅》。

Gorgonian Grotto,梗明显来自Gorgon,比起蛇发女怪,更常见的译名其实是戈尔工,提到Gorgonian Grotto这一章的插图是这样的:

第11部第五章

所以我最终还是汉化成了蛇发女怪洞。

Medusoid Mycelium美杜莎菌丝,如果完全按字直译其实是水母菌丝,Medusoid这个词是水母的、像水母的的意思, medusa如果不大写首字母也是水母的意思,但剧版点了一个美杜莎的梗,所以就翻了美杜莎菌丝。美杜莎是一个戈尔工,所以在戈尔工洞里有美杜莎蘑菇的设置就很合适了,另外美杜莎应该为词源,水母应该是因为美杜莎的蛇头而采纳了这个名字。

ATWQ系列里的插图

但不管它是什么,从整个故事上来说,我认为它的寓意更重要。剧集里还贴心地把这个点透了,说它隐喻了死亡。它的这个名字"The Great Unknown",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死亡也是种大未知,我们对生老病死,这样的自然力量仍充满未知,而且有人相信死后有天堂,有人相信死就是彻底的消亡,所以死亡本身也是未知的。

原图是倒置的

钩子手搜魁魁格号这里,在应该是船长室的桌子上看到了一个六分仪,有趣的是上面写着"白星航运泰坦尼克号"。

孩子们在地下洞穴里发现了貌似是铁镣铐?这是原创情节,原著里基本上就是找到一堆破烂。

关于格雷戈尔·安威瑟的研究,下集讲钩子手揭秘那里再讲。

S03E04

小妹做的蛋糕,还特意做成了系发带的样子

在原著中,四个孩子回到无人的魁魁格号上时,看到了写着VFD的三个气球。后面他们回来找解药时,看到珊妮和菲尔做的蛋糕写着"Violet's Fifteenth Date"(维奥蕾特的15岁生日),这才意识到气球的意思。

孩子们打开冰箱时又提到了古冈佐拉干酪,原著第一部里提过它,但完全就是随口一提,不知道剧版里为什么反复出现。

芥末酱瓶子上的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

注意菲奥娜手上的动作

第11部第十章

剧里面雷蒙在旁白中说因为他带来太多麻烦,所以宁可让哥哥姐姐以为自己死了,雷蒙被误传死亡是与原著相符的,但不主动向亲人纠正这一谬误是剧版原创,不过这一点跟原著情节是说得通的。另外这一本原著中的一段旁白里还提到"多年前,维德申兹船长错不该坚持认为《每日琐碎报》上的一篇文章是完全属实的,还把文章拿给了很多志愿者看,包括波德莱尔父母,斯尼奇兄妹和我爱的女人(其实这里有叙述诡计,"我爱的女人"是波德莱尔父母中的一位)"。至于这篇文章是雷蒙的死讯还是对他诬告就不得而知了。(这段旁白里还有别的线索内容,到《结局》时讲。)

钩子手解释安威瑟海洋馆的事原创内容占多,而且与原著透露出的信息稍有出入。原著给出的信息是:菲纳德自称是因为维德申兹老命令他,他受不了才去加入奥拉夫剧团的;菲纳德自称确实亲眼目睹了安威瑟海洋馆的大火;雷蒙旁白说维德申兹船长也参与了安威瑟海洋馆的摧毁;四个孩子在蛇发女怪洞浅滩上找到了一封姬特写给格雷戈尔的信,在信上,姬特警告格雷戈尔,他坚持在蛇发女怪洞里培养的有毒真菌会给所有人带来严重后果,还说他这是在玩火,另外还提到了讨厌路的工厂在制作解药,孩子们推断格雷戈尔是想拿菌丝对付VFD的敌人。

合照上的菲奥娜是多大呢?

总得来说剧版给出的解释大致是说得通的(还是那句话,亲爹给的解释,我满足了),但我对时间线存疑。看菲奥娜和哥哥和继父的合照,钩子手烧安威瑟海洋馆时菲奥娜至少也得六七岁了(因为照片肯定是在那之前照的)?而根据S03E06开场的内容,剧版定义的分裂开始时,格雷戈尔的研究就已经存在了,这时碧翠丝还跟雷蒙是恋人,就算这件事发生后,不到一年里碧翠丝就跟博特伦结婚生女,那距离钩子手烧海洋馆也得差个六七年(因为菲奥娜设定为比维奥蕾特稍大,至多就大个一两岁)。如果这么捋下来,格雷戈尔培养出了美杜莎菌丝六七年后,才终于有人采取行动阻止他吗?而且后面揭晓糖罐里是菌丝免疫糖(这也是原创内容),如果奥拉夫以为菌丝已被毁了,那分裂双方又何必都想去抢糖罐呢?

关于分裂,到《倒第二个危机》再具体讲,但原著到这里,可以算是好人阵营的菲奥娜、格雷戈尔都展现出了"volatile"(不稳定)的一面,关于正邪的分界线被进一步模糊了,好人也可能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做好事。(要是按传统童话套路菲奥娜就得大义灭亲或者圣母光环感召哥哥弃邪从正了。)

关于最后的安全之所地点的揭晓,剧版改编更流畅合理。原著里是奥拉夫他们先知道了志愿者将在戴纽蒙特酒店集会,而珊妮在《光滑斜坡》中,偷听到奥拉夫说话才知道。剧版的改编让这个信息参与到了对剧情的推动中:菲奥娜为了救哥哥把美杜莎菌丝给了奥拉夫,而菲纳德又为了救妹妹把VFD的集会地点告诉了奥拉夫,这样两个人都为了高尚的理由做了邪恶的事,而奥拉夫又有足够的信息和武器威胁全体VFD志愿者的生命了。

雷蒙旁白"循环"那段时,他坐在海水滩的救生员座上,他的衣服、坐姿,还有后面拿小望远镜看都跟S01E01中,孩子们第一次到海水滩时一样。后面维奥蕾特决定跟姬特走时,她用的那个打水漂的石头从手中掉落,这个镜头跟S01E01中,维奥蕾特听说父母被烧死后,失手掉落石头的镜头也一样。

珊妮说的是日语的再见

姬特的全名第一次正式出现

S03E05

这个画面确实很有韦恩·安德森的感觉

估计是由于预算受限,戴纽蒙特酒店的美术设计远不如原著的描述:(大意)孩子们走到草坪上,眼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他们面前是一栋倒置的大楼,屋顶上"戴纽蒙特酒店"的字样离他们只有几步远;每层窗户的百叶窗帘上都印有该层的层号,每一层很长,向左右延伸看不到尽头;建造酒店的砖似乎闪闪发亮,而酒店墙壁上还这里那里散落着一些绿色的青苔和花。然后孩子们才意识到他们看到的不是酒店本身,而是它在一个巨大池塘里的倒影。孩子们还发现,为了让人们把倒影当成真的,酒店设计者让酒店与地面呈一个特定的夹角,这样池塘里只会倒影出酒店;酒店外面的文字标识也都是倒过来的,好在池塘里投出正向的倒影;园丁们还在酒店墙壁上种了青苔和花,来模拟池塘里的植物。

为了对应这个倒影的设计,书里还有镜像的插图和文字:

第12部第二章,除了章节标题,正文里也有镜像字

第12部第13章

不过其实原著第二章的描述是有问题的,因为它给出的是左右镜像,而非上下镜像,第十三章的这个设计才是对的。

第12部封面

另外原著封面里把礼宾员的服装画成了红色(正文里并没提到颜色),剧版则整体采用了绿色色调。

这一本标题中的penultimate,和Denouement戴纽蒙特这个姓氏,其实都是倒第二的意思:penultimate就单纯是倒第二;denouement我前面已经讲过是专指书或戏剧的压轴或高潮情节,翻译为结局、终场,有的故事是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的,如果后面还有的话则叫epilogue尾声了,比如哈利大战伏地魔是denouement,而十九年后其实是epilogue。

整个故事做了不少调整,人物和情节上都有改动,但大部分都殊途同归,我就不细说了。有一处很大的改动是雷蒙见到小波德莱尔们(至少原著没有明示),还有一处重要原创解释是歌剧院毒镖事件,这俩回头讲。

原著删减内容

这句话其实对应了原著的开场,姬特一顿飞车后带他们来到一块草坪上,给了他们一篮子早午餐吃,几个孩子都很久没吃得这么开心了。应该是为了紧凑节奏进行了删减,这两集信息量相当大。

法语,flâneur

这里有个很隐蔽的梗,flâneur是一个法语词,意为"漫无目的闲逛的人",而原著和剧版给出的解释则是"小心观察周遭一切的人"。这里不是作者用错词,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文豪波德莱尔,曾于1860年代在他的诗作中把flaneur描绘成了艺术家-诗人气质的观察者。后来有人根据他的诗进行延伸,把flaneur的形象定义为城市观察者、调查员、侦探。

戴纽蒙特三兄弟的名字:Dewey杜威、Ernest诚恳、Frank诚实,首先顺序是DEF,靠这个来确定他们大小;杜威的名字其实来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是大部分图书馆采取的图书分类方法,也是戴纽蒙特酒店房间的安排方式(现实中,纽约有个图书馆酒店就采取了这个主题),其实也暗示了杜威地下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原著里是sub-sub-librarian秘密地下图书管理员);而诚恳和诚实的名字来自一句俗语:You be frank, and I'll be earnest.(注意诚恳这个单词跟欧内斯特这个名字的拼写不完全一样),意思差不多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所以这两个名字被我翻成了实意词,而非采取音译。

姬特送走孩子们后,与杜威见面这里设计得很巧妙,原著和剧版进行到这里都没透露戴纽蒙特家是三胞胎而非双胞胎,所以当观众看到姬特和此人关系亲昵,又从言语中得知此人不是诚实时,自然会以为他是诚恳,那就会对姬特的身份产生怀疑。书中也有这样一个类似桥段:姬特对孩子们说她收到了一个字条,写着"JS入住了,还点了加糖的茶,我哥哥让我带好,诚实",这个哥哥其实显然是杜威,但这时因为读者不知道他的存在,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坏哥哥诚恳要给姬特带好呢?

三胞胎跟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里我也分不清,但我猜是诚实、诚恳和杜威(FED),因为最后一个谈到图书馆,感觉是杜威,前面俩应该也是按顺序来的。后面三个孩子分头行动时,分别遇到的三胞胎也是FED的顺序。

原创梗

Yippeekiyay是个来自牛仔时代的词,但它最著名的可能还是在《虎胆龙威》里,作为主角约翰·麦克莱恩的口头禅。

Yippeekiyay, motherfucker!

话说原著里写埃斯梅穿了身菜叶比基尼,幸好剧版没这么穿,不然要变成限制级了。

在桑拿室里,杰罗姆提到他的真爱"逃离了可怕伴侣"、"在伐木场工作",显然是指查尔斯,而原著中,克劳斯在桑拿室遭遇的就是先生和查尔斯;芭布丝在原著这部里没出场,她提到的爱人显然是卢老师,而原著中是珊妮遭遇了尼禄副校长、卢老师和印老师一行。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跟《爬行室》里是一副画

拉里RIP

这里其实前后不一致,奎格里拉绳时的动作和下车走的方向都不一样

剧版有个殊途同归的大改动,原著中去最后的安全之所的讯息是别人留给JS的,而剧中反了过来,是JS召集了大家来开会。姓名缩写为JS的施特劳斯法官和杰罗姆·斯瓜勒都在寻找小波德莱尔们,他们都以为JS指的是自己。

地下图书管理员杜威·戴纽蒙特

原著里可不是这么说的哦,原著里杜威向孩子们揭晓他身份后,他说,诚实和诚恳总吸引走全部的注意力,而我只能躲在暗处给钟上发条,这就是我不喜欢VFD之处,总是神神秘秘的。在接下来的对话里,杜威还透露分裂发生在他四岁的时候,这显然是跟剧版给出的时间线不符的。

杜威被射死这里,虽然原著和剧版都是意外,但剧版的改编加重了孩子们的责任,原著里是坡出现后,奥拉夫慌张地把鱼叉枪塞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当时也很惊讶,没拿住才掉在了地上。而且原著里杜威死前曾用摇头表示这不是孩子们的错。

S03E06

开场这段后面说。

原著中,杜威死后,一个身材瘦长、抽着烟的出租车司机问孩子们他们是否需要出租车,孩子们无法判断他是敌是友,也无法决断他们是否该逃跑,最后在他们犹豫不决时,被坡带走了。出租车司机随即驾车离开,雷蒙在旁白里说他知道此人的身份,也知道此刻他的副驾座位上是一个还湿着的小物件。可以推断出租车司机就是雷蒙,而物件就是糖罐(湿可能是因为之前落入了池塘或是因为落进了洗衣室),但原著里雷蒙并没有介绍自己。

剧中对这一段的改编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原著里雷蒙一直强调调查波德莱尔孤儿们的经历并如实记录是他的庄严职责,但始终不曾说为什么,改编给了他一个理由。

而且在剧版中,截止到雷蒙,孩子们收到了三条不同道路的邀请:施特劳斯法官邀请他们去她家住,并说会保护他们(原创);杜威邀请他们做新地下图书管理员(原著里是合作);雷蒙邀请他们逃跑(因为剧版雷蒙亮明了友军身份,这个选择更有可选性,而同时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留下的理由:起诉奥拉夫,让他受到制裁)。安稳和被保护、责任和危险还是逃避和颠沛流离,孩子们面前有三条路,最终却并能自己选择。

Antonin Scalia

这个梗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位前大法官Antonin Scalia(已于2016年逝世)的名字,他对法律的解读是严格按照法律词句而不考虑背景的。

审判应该是剧版的denouement了,一方面全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出场人物也像萝卜开会一样,前面很多酱油人物都来了),一方面还点了一下主题,而后局势又急转直下,希望再次破灭,这样的起伏符合了观剧的心理期望。但原著中,整场审判都是荒唐的、充满讽刺的(比如眼罩是一直戴着的),并不像剧版那样还给了你一种孩子们和正义或许终能获得胜利的错觉。

最左,摇摇晃晃的有轨电车的售票员

飞禽爱好者村的一位长者

第二排,抵抗疾病志愿团,最左那个大嘴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右边是《大窗户》里那个文青的哥

这三个看来是VFD的志愿者

小波德莱尔们说完后,右边的鼓掌了,看来右边是诚实,左边是诚恳

群嘲

奥拉夫的一段证词可谓相当精彩了。首先,他集中火力讽刺了前面几乎所有的主配角大人,还嘲讽了VFD的志愿者。我前面讲过,剧版里的雅克、奥利维亚、姬特都被大大往好的方向加戏了,读原著时,我的感觉和奥拉夫的这段话是一样的,主配角系的大人当然都是帮不上忙的,但这些VFD的志愿者也一样,他们在思想上虽然比一般人崇高,在学识上虽然比一般人丰富,但也根本无力抵抗真正的邪恶。ASOUE系列整体上就是嘲讽倾向的,嘲讽因为各种理由而抛弃了正义或不愿去行正义之事的人,也嘲讽天真的书虫,尽管初衷高尚,却不足以抵挡邪恶。

接下来,他又嘴炮地借小波德莱尔们犯下的一些过错,来证明他的观点:"这世界上根本没有高尚的人"(这个当然是不对的,后面讲)。整个故事的主旨在这里被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如果小波德莱尔们确实也曾靠不光彩地手段从困境中逃脱,那么他们是否也是恶人呢?

然后就是糖罐事件了,像前面说的,埃斯梅给出的故事算是亲爹给的解释,我就当满足了,但其实跟原著有不符:姬特说,有一晚波德莱尔父母去看歌剧(从前面克劳斯的叙述看来,当时至少克劳斯已经出生了),她趁幕间休息时躲过埃斯梅给了他们一盒毒镖;后面奥拉夫伯爵当着杜威的面提起波德莱尔父母和毒镖的事时,杜威脸红了;开方言锁门时,奥拉夫透露自己是因一盒毒镖变成孤儿的。加上前面提到的杜威在原著中说分裂发生在他四岁时,显然剧版给的时间线跟原著并不一样。

另外,我看到短评有人提到"婚外恋"?!看剧不要看手机好吗?根据原著碧翠丝和雷蒙原本有婚约,剧版从奥拉夫的话里可得知奥拉夫跟姬特原本也是有婚约的,但后来都解除了(原著里碧翠丝和雷蒙解除婚约的时间和原因不详,剧版的意思是都是在糖罐事件造成分裂之后)。

而从后面的一段闪回中可知,剧版给出的设定是雷蒙为碧翠丝背了锅,从此开始潜逃,后来《每日琐碎报》错误地报道了他的死讯,碧翠丝才另嫁他人。(碧翠丝和雷蒙说话时,有个的哥吹着口哨开着出租车过去了,当晚雅克刚好在开出租车,而且前面有他吹口哨的情节,所以这可能是雅克来接弟弟了。而且S02E01里雷蒙有句旁白是"你哥哥开着出租车来,准备偷偷带你驶入高山,穿越边境"。)

原著关于分裂具体是怎么回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信息其实很少,它其实也是象征意义大于故事意义。剧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事件,是为了让电视剧有始有终。就像我前面多次说的,ASOUE与传统童话、童书的套路很不相同,如果要设置一个反派组织的话,为什么偏偏要设置为曾经的同一组织分裂成了两个对立组织呢?这是与故事的现实主义内核相契合的,也就是正义具有相对性,一个人和人做的事并非是非好即坏的,这是传统童书中很少会出现的,更不用说成为最终主题的内容。就原著给出的信息而言:波德莱尔父母似乎与奥拉夫的亲人之死有关,格雷戈尔·安威瑟培育了毒性很强的真菌(基本上是等于生化武器了),碧翠丝或雷蒙(埃斯梅认为是碧翠丝,但雷蒙在旁白中说是自己)偷了埃斯梅的糖罐,再加上几个孩子做的一些事,这些似乎属于好人阵营的人也做了看似不那么正义的事。而就剧版给出的信息而言:钩子手为了阻止格雷戈尔的研究烧了安威瑟海洋馆,碧翠丝和雷蒙一起偷了埃斯梅的糖罐,碧翠丝误杀了奥拉夫的爸爸,前两件事是正义的吗?而碧翠丝丢出了毒镖,那么她至少也是有杀人或伤人的企图了,所以她跟钩子手一样,是采取了以火攻火的办法,这是正义的吗?

在原著中,还提到了这世上还有更多的分裂,而且原著《结局》中,部分岛民们因不满以赛玛利的行为,而发动了叛变,造成了分裂。所以就原著而言,分裂究竟是因为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寓意了这世上无法避免的纷争:人们总会对事情抱有不同的看法,即便你躲到世外桃源,这也无可避免。因为是童书,原著还是大致给了一个正义阵营和反派阵营,但现实生活中的分裂很多是没有正义阵营的,完全是利益不同所致。

这是个穿帮镜头,明明大家都被胡椒呛到了,后面的人突然一秒没事

原著里其实是小波德莱尔们为杜威的事受审,奥拉夫为他的罪行受审,奥拉夫说自己是"无辜的",而心怀愧疚的小波德莱尔们则说他们是"相对无辜的(comparatively innocent)"。而之前杜威曾说他们够高尚(noble enough)。

爸爸叫博特伦

爸爸博特伦在原著中存在感非常弱(可能因为他娶了雷蒙爱的女人吧,哈哈),但在《结局》中,有段话表明曾有个叫博特伦的婴儿被几个孤儿领养了。

随着孩子们发现法官其实是奥拉夫的同伙,故事进行到这里,似乎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了。有胡子没头发男和有头发没胡子女,可以认为代表了权力机构中深埋的腐败。

在此整理一下前面的嘲讽(主要就原著而言,简写了一下部分人物在剧版中的改动):

第一部《坏开头》:只在乎工作业绩,却并不真心在乎工作对象的办事人员(坡先生);

第二部《爬行室》:虽然学富五车,却缺乏世俗的精明而不能抵挡真正邪恶的人(蒙蒂叔叔,也可以代表后面的VFD志愿者们);

第三部《大窗户》:虽然心存善意,但懦弱胆小,为了自保不惜出卖他人(约瑟芬婶婶,原著她临死前是主动要拿孩子们换自己的命的,剧版改成了强硬了一把);

第四部《悲催工厂》:只看着利益,而毫无人性的资本家(先生);虽有善心,却无力违抗霸道伴侣的好人(查尔斯);盲目乐观的烂好人(菲尔);

第五部《严厉学校》:扼杀学生灵魂的学校(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偏私的、自负的、设置不合理规定和惩罚的校领导(尼禄);脱离实际的老师(印老师、卢老师);校园霸凌者(卡梅丽塔·斯帕茨);

第六部《假电梯》:极端自私、执迷于愚蠢时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全然不顾道德的富人(埃斯梅);虽然心地不坏,但不愿为正义和正确抗争的没用的好人(杰罗姆,作为有钱有地位的人,杰罗姆的不作为虽与查尔斯相似,但更多地体现了"坏人要胜利,只需要好人无作为"这句话);

第七部《恶劣村庄》:刻板执行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不合理的规矩的老辈(长者议会);盲目遵从这些不合理规矩、遇事不去查明真相而容易被煽动蒙蔽的民众(村民);有心无力的弱势者(海克特);

第八部《敌意医院》:用爱发电的傻逼(抵抗疾病志愿团);视手续规章高于人命的管理者(哈尔、芭布丝);

第九部《食肉嘉年华》:不分好坏地满足他人愿望的奉承者(璐璐夫人,剧版把奥利维亚改成了纯正面人物);被歧视而自尊心极低,容易被蛊惑去做坏事的边缘人群(怪胎们);

第十部《光滑斜坡》:遵从着荒唐传统的社团(雪童军);

第十一部《阴森岩穴》:半吊子的领导者(维德申兹船长和菲奥娜);

第十二部《倒第二个危机》:权力高层的腐败(有胡子没头发男和有头发没胡子女);正义的失效(荒唐庭审和施特劳斯法官的又一次失败)。

在第十三部《结局》之前,似乎整个世界都被作者否定了,不过别急,后面还要继续否定乌托邦呢。

另外整个系列中,成人们总是不愿听孩子们的话,我认为是在嘲讽成人世界对单纯真相的一种选择性无视。

剧版很仁慈地明示了至少施特劳斯法官活了下来,原著里孩子们完全不知道都有谁活下来了,谁没有。

爹妈换脸了

S03E07

原著最后一部还是雷蒙叙述的,他是在小波德莱尔们再次离岛后才失去了他们的下落;剧版改成了是从酒店之后就失去了他们的下落,所以最后一集中间大部分时间里没有雷蒙的旁白了。

而且我前面说过,最后一本是最厚的,却被改成了时长最短的,情节上最大的改动是删掉了整个部分岛民叛变造成分裂的故事线,人物上最大的改动是对以赛玛利的人设,原著里至少没明说他创立了组织(而且根据原著信息来讲这个可能性很小,VFD的历史应该比他长,但他的确曾是成员),而且在原著里这个人也"黑"多了,后面讲。

原著里没有这圈礁石,应该是为了凑眼睛的形状

星期五

原著中岛民的名字基本都是梗,但剧版中被提及名字的很少,简单说下吧:Friday星期五(原著里还有鲁滨逊)出自《鲁宾逊漂流记》;星期五姓Caliban卡利班(原著中该姓氏是这一部才出现),妈妈叫Miranda米兰达,还有一个Alonso阿隆索和都出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另外关于奥利维亚·卡利班、星期五·卡利班和米兰达·卡利班还有原著中提到的星期五的爸爸星期四,有几种理论:一,卡利班是婚姓,那么米兰达和奥利维亚是姑嫂,星期五是奥利维亚的侄女,星期四是奥利维亚的兄弟;二,卡利班是娘家姓,那么米兰达和奥利维亚是姐妹,按照前面提过的人名按字母表排序的规律,米兰达(M)和奥利维亚(O)之间可能还有个的姓名是N开头的手足。还有进一步的推论认为,星期四就是维德申兹船长,菲纳德和菲奥娜也不是维德申兹船长的继子女,而是亲生子女,星期五是他们的妹妹(三个人的姓名首字母都是F)。论据是维德申兹船长说维德申兹太太死于海牛事故,而在原著《阴森岩穴》后面雷蒙的一段旁白里则说维德申兹船长错了,维德申兹太太并未死于海牛事故;而在原著《结局》里,米兰达欺骗星期五说她父亲星期四被海牛吃了(海牛是食草动物),实际上是星期四和米兰达产生了分歧,星期四自己离岛了;而姬特冲上岸后说她最近才见过星期四,而前后文中都提到她曾登上魁魁格号,见到过维德申兹船长。剧版完全砍掉了这部分线索。

与前面12部的套路不同,在整个《结局》中,奥拉夫的伪装和谎言对于岛民是完全失效的。

The Great Unknown?Bombinating Beast?

以赛玛利

Ishmael以赛玛利又㕛叒叕是《白鲸记》梗,《白鲸记》开篇就有句话"叫我以赛玛利吧"。

剧版的以赛玛利跟原著比,看上去更凶,但原著里的才更黑。整个岛民的设置可以视为两种影射,一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远离俗世的纷扰,但同时也抛弃知识和科技进步(岛民们不读书);二是宗教信仰,以赛玛利相当于一个伪弥赛亚,他让岛民们喝甜酒(鸦片制剂),马克思(没错,就大胡子那个)曾说宗教是精神鸦片,以赛玛利总说"我不强迫你",但他实际上就是独裁者,用思想导向控制了岛民的行动。所以我觉得这种外露的凶反而削弱了他内在的黑(后面再说他有多黑)。

左下装过雷蒙的箱子,右下最后的机会综合商店的加油泵,右上靠中间类似魁魁格号的潜水装置

装过奎格梅尔兄妹的红鲱鱼

右下卡利加里嘉年华的帐篷顶

加油站,是飞禽爱好者村的

以赛玛利是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校长和VFD创始人都是剧版原创,原著里他自称曾在城里做过化学老师。原著里还有两大段叙述,说得人云里雾里,而且也没有要解释的意思,但传达的意思就是,VFD的创立、分裂,孩子们遭遇的不幸,就像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总在不断重复发生。这也是整个ASOUE系列的精神,作者有意去模糊发生时间和地点,就是想传达这些事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

原著中,波德莱尔父母是因为岛上分裂被以赛玛利赶走的,剧版因为砍掉了岛上的分裂,就说成了他们自愿走。这个改编不好,有违原著精神。前面讲分裂时说过,分裂是躲不掉的,即便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人们最终也总会产生分歧。

剧版的以赛玛利还说不在乎孤儿们的叛逆,仍要保护他们,但原著里,以赛玛利在中途就赶走了孤儿们(因为孩子们私藏了一些东西),不过这还不是最黑的。

岛民们乘筏子驶走这里才是原著最黑的,剧版完全弱化了。原著是这样的:孩子们中毒后跑回了树屋,在那里找到了解毒的苹果,他们带着一篮子苹果回来想分给大家。但刚经历过叛乱和分裂的岛民,因为遭遇生命危险又开始相信以赛玛利了,而以赛玛利要带大家离开已经不再安全的小岛,去讨厌路的辣根工厂找解药。孩子们说危险是无法避免的(原著里说"最终一切都会冲上小岛"),因为危险总有一天会冲上小岛,所以逃避不是办法。孩子们恳求以赛玛利说出真相拯救大家,但以赛玛利认为秘密才能保护大家不分裂。最终岛民们驶走了,孩子们这时突然意识到,他们之前就发现以赛玛利在偷偷吃苹果(以赛玛利哄骗大家不去吃苦苹果),但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且以赛玛利是唯一没有在剧烈咳嗽的人(这个剧版里也有)。所以以赛玛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秩序而不惜害死全部岛民。

原著中,在姬特生命垂危的时候,她讲述了她冲上小岛前的经历:奎格里跟哥哥姐姐还有海克特在自给热气活动房屋上团聚,而维德申兹船长也跟菲纳德和菲奥娜团聚,姬特也来到了魁魁格号上,他们一起赶去营救被老鹰围攻的奎格梅尔三胞胎他们。但他们赶到时,热气球已被老鹰扎破,自给热气活动房屋从天上坠落,正好砸在了魁魁格号上,把魁魁格号也砸坏了。只有姬特和小毒勉强逃了出来,其他人都被大未知吸走了。在他们消失前,菲奥娜很想能找到克劳斯,并请求他的原谅;而姬特还听到了一个奎格梅尔孩子呼喊维奥蕾特的名字(不知道是奎格里还是邓肯)。小波德莱尔们也把杜威已死的事告诉了姬特,大家一起抱着哭。

糖罐里有什么的解释是原创,但考虑到作者参与了编剧,这个肯定是真的了,而且也是符合原著故事的。

图是潮汐表

原著里克劳斯知道"tuberous canopy"的意思,剧版黑我们小书虫。

毒蛇给孩子们苹果,很有《圣经》的感觉。

奥拉夫临死前也没承认是他烧了波德莱尔家,所以真凶是谁不好说。考虑到波德莱尔家和黑暗大道667号是连通的,所以埃斯梅也有嫌疑。

我看短评似乎有人认为后面在给奥拉夫洗白,这我不同意,就像姬特说的:"你是一个邪恶的人。你真觉得一次善举就能让我原谅你所有的错误吗?",也像奥拉夫说的:"我还没有道歉。"原著与普通童书不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善恶划分,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正义的含义。奥拉夫对小波德莱尔们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坏人,但他却也还能做最后一项善举;波德莱尔父母无疑是好人,但他们却也曾卷入道德上可疑的事件(只就原著而言);还有剧版里添加的钩子手的背景故事,打算对敌人使用生化武器的格雷戈尔(要注意的是菌丝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它会造成无差别伤害),和放火的菲纳德,哪个才是正义一方呢?原著叙述了这些故事,但没有急于下评判,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确定的答案,作者是希望读者们自己去判断。(并不是说作者完全没有输入价值观导向,而是没有那种很明显的天降正义的情节安排。)奥拉夫并不为自己做的坏事道歉,因为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姬特虽然感激他救了她(的宝宝,因为姬特还是死了),但也无法原谅他做的坏事,因为对她来说他的理由不是借口。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也会酝酿分裂,况且危险早晚会冲上平静的海岸。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说服彼此,而这世上也没有最后的安全之所。作者唯一能算是给出的判断就是杜威的那句"noble enough",我们在这世上不可能不做错事,或许一个人能做到noble enough就足够了。

最终小波德莱尔们再次出发,与他们被逼走的父母不同(还是就原著而言),孩子们主动选择了回到外面的世界上。不管前路是否艰险,孩子们选择的是勇敢地去经历,而不是消极地去躲避。维奥蕾特的工程学天才、克劳斯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珊妮的烹饪技术,这代表了作者迎接世界挑战的态度:学习知识、发展科技、掌握基本生存技能。

第13部第12章:父母留下的书原著里是《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关于维奥蕾特差点叫雷蒙这里,原著有,但说法是他们几家有以死去的朋友命名孩子的习惯(所以姬特的孩子叫碧翠丝),这里也说明了碧翠丝曾一度以为雷蒙已死。

碧翠丝是ASOUE系列的最后一个单词,也是此时才真正透露碧翠丝就是孩子们的妈妈

在周边书《碧翠丝信件》中,有六封雷蒙写给碧翠丝的信,和六封小碧写给雷蒙的信。小碧一直在找雷蒙,但雷蒙似乎一直在躲着她。剧版的这个结局算给了个小彩蛋吧。

不完整历史

原著里可没把《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带走,他们留下了书,让后来冲上小岛的漂流者继续书写历史,也符合整部原著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的意境。不过《不完整历史》这个名字可以视为对这一点的照应了,历史永远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

全剧终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系列做为童书太阴暗,做为成人读物又太幼齿。我倒是觉得这套书挺适合稍大一点的孩子。作者不宣扬"天降正义",不给出一种正义之人自有神助的氛围,而是推崇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困境中突破;作者批判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尽如人意,大人们的恶、大人们的失败、大人们的盲目,还批判了一些体系性的问题,而且没有给出传统童话的"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结局,因为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happy ending也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麻烦总会不断出现;在最后作者也否定了逃避,尽管生活如此不尽如人意,逃避也是没用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哪怕世界有千般的不美好,也该积极勇敢地面对,去创造生活之美。所以虽然前面都很阴暗,但最后还是给出了一个积极的结局。

有英文基础的同学推荐去看原著哦~

猜你喜欢

  • 第13集

    惩罚者第二季

    乔·博恩瑟,本·巴恩斯,艾波·罗丝·雷瓦,杰森·R·摩尔,弗罗瑞安娜·利马,乔什·斯图沃特,乔琪亚·惠格姆,罗伊斯·约翰逊,托尼·普拉纳,柯宾·伯恩森,安妮特·奥图

  • 重案疑云

    瑞秋·尼科尔斯,亚当·鲍德温,凯蒂·芬内朗,尼尔森·埃利斯

  • 全22集

    十全八美

    桑蒂诺·巴纳德,索耶·劳西斯,玛丽·麦克科马克,杰克·戈尔

  • 第13集

    纸牌屋第五季

    凯文·史派西,罗宾·怀特,迈克尔·凯利,保罗·斯帕克斯,德里克·塞西尔,内芙·坎贝尔,乔尔·金纳曼,菲恩·道格拉斯,多米妮克·麦克艾丽戈特,波利斯·麦戈法,科里·杰克逊,科鲁姆·费奥瑞,达米安·杨,拉里·派恩,安德鲁·波尔克,杰妮·阿特金森,詹姆斯·马丁内斯,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 已完结 共13集

    卢克·凯奇第二季

    麦克·柯尔特,西蒙妮·米西克,西奥·罗西,穆斯塔法·沙基尔,阿尔法·伍达德,罗莎里奥·道森,雷格·E·凯蒂,罗恩·彼得·琼斯,皮特·J.费尔南德斯,道林·米西克,奥托·桑切斯,菲恩·琼斯

  • 已完结

    奥斯汀与艾丽第三季

    罗斯·林奇,劳拉·马兰洛,莱妮·罗德里格兹,CalumWorthy

  • 全20集

    乐在其中第三季

    MalachiBarton,NicolasBechtel,ArianaGreenblatt,RonniHawk

  • 全10集

    权力的游戏第一季

    肖恩·宾,米歇尔·费尔利,琳娜·海蒂,彼特·丁拉基,艾米莉亚·克拉克,基特·哈灵顿,苏菲·特纳,麦茜·威廉姆斯,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伊恩·格雷,约翰·布莱德利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