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

  • 类型:纪录片地区:大陆年份:2015
  • 状态:第06集
  • 主演:CCTV
  • 导演:内详
  • 简介: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详细>

剧情介绍

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之间的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展开全部

  我对这部央视高调出手的涉藏纪录片很失望。藏区有亘古的自然之美、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崇敬与向往。作为一部致力于展现藏区人文与自然的纪录片,《第三极》不知所云,既没抓住藏区的灵魂,也未触动观者的内心。   在2014年的预告片发布会上,导演曾海若说:“一年多的漫长拍摄过程里,我……总是感受到它(西藏)的日常与熟悉。”然而,获得了高投资的摄制组自然不会割舍宏大场景和秘境传奇。再者,央视出手之涉藏纪录片必是鸿篇巨制,而国务院新闻办的策划又更添了一层政治和国际传播的色彩。   于是,在这层层期盼与重任之下,我看到了一部制作精美(比如它是4K高清)却主线杂乱、叙事浅薄的纪录片。它就像一道“乱炖”——各式或精或糙、可有可无的食材一勺端,估计因为海拔高所以也没怎么炖熟,而“藏区”这一主题如同起锅前加的一块酥油,成了这道菜唯一的卖点,那神圣的六字箴言被悄悄压在了锅底。   论厨艺,我自然是比不了掌勺大师傅,但这并不妨碍食客对菜肴挑剔地评头论足。街边烤串之流我也懒得评,米其林的菜品才值得我们挑剔。正因为认可《第三极》编导之敬业、摄制之艰辛、情怀之广博,我才惋惜它竟有令人失望的水准。 对宗教信仰欲言又止?   离开宗教,藏区便无从谈起。《第三极》讲述的所有藏区故事都试图让观者被藏民的内心世界所感动,却又刻意回避了宗教对藏区精神文化起到的决定性影响。于是,我们看到了桑杰喇嘛在珠峰下独自守护寺庙,看到了次旺和同乡们虔诚自律地转山苦行,看到了藏区牧民对狼崽的怜悯……但看不到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当宗教内涵被过滤,故事们就没有了灵魂,只剩下碎片式的猎奇。   在《第三极》的花絮片中,编导谈到了拍摄僧侣制作坛城过程时对宗教内涵的取舍:“我们不去谈更深层次的宗教层面的含义,它(坛城)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比喻,就像我们拍摄的每一天一样。”对不起,这层宗教含义的窗户纸不捅破,我对坛城就只能一知半解,更无法体会其背后的宗教含义如何影响着藏区的每一天。   坛城沙画浓缩了藏传佛教最核心世界观——僧侣们极尽辛苦之能事用一掬掬细沙捻撒出一个圆满的佛陀世界,仪式结束后,这大千世界又被毫不犹豫地瞬间摧毁。在创造与毁灭的轮回中是永恒的无常——这正是藏文化宽容、慈悲、宁静的根源所在,也是《第三极》中所有藏区故事背后的精神答案。   《第三极》躲不开宗教,但又选择不深入宗教。这也许不仅仅是编剧在技术层面的取舍,还有意识形态的压力。在这个不能把宗教放到主流媒体上讨论的社会里,舍弃“信仰”这一藏区的灵魂,也许是无奈之举。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第三极》播出后,屡屡被媒体引用的一句专家评论是这样说的:“以讲故事的方式,从小切口切入,引人入胜。”可这正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   官方出品的纪录片近年来总担负着政治、文化外宣的责任,创作团队当然也希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能杀入被BBC、National Geography和Discovery等巨头垄断的国际市场。为了让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小切口叙事方式开始流行,甚至被滥用。   《第三极》试图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来讲述藏区——230分钟,30多个故事,分成五集正片。事实上,用平均6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是很难做到叙事清晰、深入浅出的。短故事们蜻蜓点水地涉足了各式博大主题——人与自然、人文情怀、亲情爱情、宗教哲学、文化传承、精神坚守……五彩斑斓,浮光掠影,贪多嚼不烂。   切口是小了,但串起故事的主线也乱了,有那么好几次我都以为是穿越到了《动物世界》或者《舌尖上的中国》呢!五集正片试图给故事们分类,却显得如此勉强无力,我都替导演头疼。例如,为了把《上善之水》一集充实起来,藏香、辩经和坛城被生硬地塞进了“水”这条主线,逻辑是这样的:   藏民次仁多吉用“水”车打木泥制做藏香;藏香主要用于供佛;(话题一转)敏珠林寺的主持当曲丹增是寺内藏香传人;制香是寺内僧侣的课外活动(此处偶遇辩经);众僧在香火缭绕中念经时丹增喇嘛提着桶去山上找沙子;沙子用来制作坛城……一场凌乱的串接过后,浅薄的故事与“水”已相去甚远,更别提“上善”了。   中国故事,不能为了国际而国际。无论我们的纪录片用何种结构叙事,深入关注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魅力。 用生命换来的镜头留不留?   “(全球)首次在海拔5000米以上湖泊冰潜拍摄”一直是《第三极》的一个宣传亮点,所以首播前我充满期待。当我在第一集羊群过冰面的故事中看到了短暂的冰潜镜头时,并不以为这就是传说中拿命换来的画面——说实话,那冰下景色无奇,更重要的是这些镜头既没能渲染气氛,也无助于情节的展开。   直到在接下来的影片中再未看到冰下画面时,我才讶异到冰潜摄影师的冒险竟是如此可有可无。向着那湖中小岛的丰盛牧草,堆村的羊群冒险穿过冰面,“为了更加立体地表现这个场景”,摄制组使用了冰潜拍摄。然而,冰下的情形无法预料,拍回的镜头“全景就是草……透明度有限”。导演也许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镜头无法完美服务于情节,但珍贵镜头难自弃,只好草率而突兀地把它们剪进影片了。   《第三极》的总摄影师孙少光曾说:“不炫技,尊重故事才是好的纪录片摄影。”可是,也许身处极端环境、设备高端的摄制组也难免技痒。当炫技和叙事冲突时,抉择不易;当“全球首次”这个名头摆在面前时,抉择更不易。 结语   关于《第三极》,我还有很多想吐槽的地方——它的观点、解说词、剪辑都有硬伤。我原想针对技术细节写更多篇幅,但终究觉得多说无趣。毕竟,连“信仰”这一藏区的灵魂都已经被意识形态淡化了,故事的结构都混乱了,别的问题也都不重要了。《第三极》中的许多硬伤源于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弊病——媒体和艺术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审查与自我审查、我们想说国际语言但又尚未摆脱思维定势、我们想被世界承认的欲望……   无论如何,《第三极》仍是目前国内大型纪录片的佼佼者,这里能看到一群纪录片人的坚持和努力。艺术从来就是在寻求突破自我和社会的束缚。在这个并不那么好的文化环境下,艺术家需要自我救赎。 (2015年4月 于北京)

猜你喜欢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