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慈禧

  • 类型:港台剧地区:台湾年份:1993
  • 状态:第62集完结
  • 主演:内详
  • 导演:内详
  • 简介:慈禧(丛珊饰)以八旗秀女的身份选秀入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翁家明饰)的妃子。尽管过着衣食无忧富丽堂皇的日子,但慈禧却并不..详细>

剧情介绍

慈禧(丛珊饰)以八旗秀女的身份选秀入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翁家明饰)的妃子。尽管过着衣食无忧富丽堂皇的日子,但慈禧却并不得咸丰帝的喜爱,终日独守空房,生活在孤独和寂寞之中。咸丰帝驾崩后,慈禧的儿子登基成为同治帝,而慈禧和名为荣禄(倪齐民饰)的男子产生了一段隐秘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断专行的慈禧和不愿顺从母亲的同治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同治帝的死亡。之后继位的是年幼的光绪帝,他实则皇帝,却全然的遭受着慈禧的幕后操纵。光绪帝喜爱温婉贤淑的珍妃,这段感情却遭到了慈禧的阻挠,在她的设计之下,珍妃“失足”落入井中。展开全部

自从咱们华人世界有了影视剧之后,慈禧太后的出镜率便一直居高不下。

这位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女主”实在太富于传奇色彩,因此她的一生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为影视创作者们,提供了说不尽、编不完的灵感源泉。

纵观这些影视作品后,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走的都是“全盘否定”的路线,也就是基本都对慈禧的一生进行了一边倒的“妖魔化”处理——晚清的一切内忧外患都是由老佛爷一手造成, 她完完全全是丧权辱国、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在浩若烟海的关于慈禧太后的影视作品中,发现了一部另类之作。

在笔者心目中,唯有这部作品是彻头彻尾将世人眼中“女主误国”的慈禧,当成一个普通女人来看待和塑造的。

这部电视剧便是1992年由中国台湾飞腾电影事业有限公司制作的《戏说慈禧》,它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陆播出过。

有趣的是,该剧与《戏说乾隆》由同一个制片方出品,导演、编剧几乎是原班人马,而且这两部剧还都赶上了最早一批“两岸合拍片”的红利期,得以顺利进入故宫、避暑山庄等地实景拍摄。

不同的是,《戏说乾隆》因更重“戏说”,也更为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迅速成为“现象级之作”,而《戏说慈禧》虽名为“戏说”,却按照正史路数进行创作,结果反倒未能收获理想的收视与口碑。

如今,《戏说慈禧》在豆瓣平台7.9的评分其实有些偏低了,估计有很多人压根儿就没看过这部剧,或者是把它跟香港亚视拍摄的《少女慈禧》相混淆了,从而导致打分的人数太少。

不过,这些外在因素并不能掩盖《戏说慈禧》自身的优秀和光芒。

个人认为,该剧对慈禧太后颇具争议与传奇的一生所进行的全景式刻画,是迄今为止华语电视剧史上绝无仅有的,即使称其为清宫剧中难得一见的“沧海遗珠”也完全不会言过其实。 01 这是一部名为“戏说”,却让很多历史正剧望尘莫及的电视剧

《戏说慈禧》以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慈禧全传》为蓝本进行改编,62集的篇幅共分为《少女惊梦》、《王妃之争》、《深宫巨变》、《日落瀛台》四个篇章。

剧本传承了原著小说的精髓,既有严格遵循史实的细致认真,又不乏民间稗官野史的趣味;既充分站在女性视角和立场去回望慈禧的一生,又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晚清波谲云诡的时代画卷。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戏说慈禧》虽然打着“戏说”的旗号,实际展现的却是一段经过辩证思考的严肃历史,真正“戏说”的成分并不多。

剧中除了以时间沿革为纵轴,对八国联军侵华、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同治中兴、中法战争、甲午之战、百日维新等历史事件进行生动、翔实的还原之外,也以慈禧太后的个人成长史为横轴,对其在执政长达48年的时间里所历经的种种是非功过,进行了客观的复盘与探讨。

同时更以第三方视角,对慈禧太后作为一名女性统治者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谋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述。

从表面上看,《戏说慈禧》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处处契合史料的严谨,极为立体饱满的人物,十分精致考究的服化道,以及颇为凝练出彩、直摄人心的台词。

往深了说,《戏说慈禧》之所以能成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史诗巨篇,是因为它的创作者们以正史为底色,以人性为根本,不光将剧情编排得真实可感、不造作,也将人物行为动机和心理演变过程铺排得合情合理、有迹可循。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剧创作者们不偏不倚又充满情怀的创作姿态。

首先,面对汗牛充栋的宫闱秘闻和民间野史,编导们以一句“大致上不可信的我们不取”,鲜明地表达了极其清醒和理智的态度。

即使这些创作素材具备多么难以抵挡的戏剧张力,也要进行取舍,而不是为了博取收视和话题,大肆哗众取宠。

其次,他们既不妖魔化人物也不刻意美化人物,而是尽力先还原出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寻常女人的内心世界,再逐步梳理和刻画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八旗秀女,成长为一代女政治家的心路历程。

第三,老一代爱国编剧在这部历史剧中时刻不忘融入自己深沉的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不单跃然笔尖,更炽烈地投射于荧屏之上,这份赤子深情令人动容不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的一幕中,编剧写下了这样一番励志话语。

每每重温起这一段,心中总是难掩万千感慨:

昔日椎心泣血的言语犹在耳畔,但我们终于站起来了。

积弱已久的国运已荡然无存,中华民族亦早早浴血涅槃,屹立不倒。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戏说慈禧》的编导没有忘记通过一部剧作,提醒我们时时在历史中照见自我。

这份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这份根植于自身历史观与合理思考的创作深度,这份以史为鉴、心怀家国天下的创作胸怀,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味依然不觉得过时。 02 这是一部极其冷门,却把慈禧太后一生写尽写透的电视剧

很多剧评人称《戏说慈禧》是目前为止最完整、深刻地描述慈禧太后一生的电视剧,也有观众在弹幕上评论其为“又一部重现江湖的好剧”,当然也有观众对剧中的历史常识错误嗤之以鼻,抑或对“洗白”慈禧的倾向表达严重不满。

在笔者看来,这部剧的功远远大于过,它的好看和深刻之处还是在于把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的一辈子给写尽写透了。

从进宫前家道中落,靠给别人打腰鼓、当喜娘的没落八旗少女,到被幸运之神眷顾,成为最后一位被选入宫的秀女;

从刚进宫时送不起红包的兰贵人,到得蒙圣宠,为咸丰帝诞下独子的懿贵妃;

从先帝早逝,不得不登上朝堂参与国事的弱女子,到为大清开创“同治中兴”的慈禧太后;

从独立抚养幼主,垂帘听政的一介女流寡母,到临终前仍为批阅奏疏而操劳的晚清当权者……

剧中每一个镜头下的慈禧太后都被重新予以解读,也都被重新赋予了更丰富和理性的形象:

家族没落时,少女慈禧的眼神里写满了立志奋发图强、出人头地的倔强与渴望;

南京城被太平天国军攻陷,曾随父亲驻守江南的她,会怀念起年少时走过的大街小巷;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她同样痛心疾首;

丈夫英年早逝,她一样会在深宫寂寥时,回忆起往昔与丈夫你侬我侬的甜蜜时光;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她和所有母亲一样,为了保护儿子,选择孤注一掷;

儿子大婚立后,违背她的意愿,贵为皇太后的她对皇后百般刁难苛责,竟与普通百姓家的婆媳相处如出一辙;

儿子也早早撒手人寰之后,心如死灰的她,只能牢牢抓紧手中的权利,与风雨飘摇的江山为伴……

这位大清太后的内心世界与平常人并无二致,但我们总是抹不掉史书上、评论上为她涂抹和增设的重重滤镜,甚少摘下有色眼镜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她。

好在《戏说慈禧》创编者们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

虽说这部剧是影视版的《慈禧全传》,但编导们既没有照搬全抄原著,也没有曲意逢迎原著,而是结合史料,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慈禧太后详加分析研判,再融入恰当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让深宫内苑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走下神坛,接上寻常百姓家的“地气”。

他们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只是他们比普通人背负了更多东西。

或许像慈禧太后这样的女人,身处那样的时代和位置,又接连饱受丧夫丧子之痛,也唯有寄情于权力了吧。

正如本剧第一集的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样——

“一个二十七岁的寡母,若说她有多大的权利欲望,不如说她因亲子之情而孤注一掷。这一掷,掷出了一个四十八年的慈禧时代。”

本剧的制作方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用心创作,让观众看到一个以前不曾看到的慈禧,至于她的一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都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03 这是一部演员与历史人物高度契合又相互加持的电视剧

1992版《戏说慈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他们不光做到了形神兼备,在塑造人物的能力方面也是鹤立鸡群的。

丛珊、何晴这两位演员都来自祖国大陆,她们当年能够在台湾出品的电视剧中挑起大梁,担纲双女主是非常罕见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她们二位非同一般的职业素养。

可以说,她们在剧中饰演的两宫太后,至今也未见到超越者。

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丛珊,早期曾以谢晋导演的电影《牧马人》为观众所熟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道的她,可算得上是老牌“国产女神之一”,无论从颜值、灵气还是演技来看,都不逊色于同时期的陈冲与刘晓庆。

论样貌她绝不属于美艳靓丽那一挂的,但她可清纯可御姐的气质所演绎出的慈禧太后却是所有银幕版本中最独特,也最具韵味的。

当然,她在本剧中饰演的少女慈禧并不讨喜,当时已31岁的她扮相明显比较成熟,很难演出那种自然天真的少女感来。

但自从她穿上旗装,成为兰贵人之后,那股沉稳大气的派头便令人拍案叫绝了。

年轻时面容清秀、寡淡,不怒自威;

中年后城府越发深沉,机关算尽;

暮年时性情乖张狠戾,甚至还带着几分残暴……

每一个年龄段的慈禧都被丛珊诠释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把握,对表演节奏的精准拿捏……都是足以被写入表演教科书级别的。

作为内地唯一一个演遍古典“四大名著”的女演员,向来以高颜值著称的何晴在该剧中再度奉献出了惊人的美貌和仪态。

她饰演的慈安太后端庄贤淑,婉约大方,气质卓尔不群。

犹记得童年时正是看了她演绎的东太后,才开始对“母仪天下”这个词有了最初步和直观的认识。

她在剧中的一颦一笑都美到了极致,她在剧中举重若轻的表演,更是完美诠释出了一国之母的雍容大气以及关键时刻定夺大局的英明果敢。

总之,何晴版的慈安太后让我们确信这个人物并不是传说中的傻白甜,这位“最美慈安太后”一定会在影迷心中留有一个位置。

该剧的几位男演员亦十分出色,琼瑶剧小生翁家明饰演的咸丰帝,丰神俊逸,颇具帝王风范。

他与影后级的丛珊搭戏,丝毫不落下风,两人的感情戏处理得味道十足。

台湾著名演员崔浩然饰演的恭亲王奕䜣老成持重,自带威严,完全担得起“三朝名王重臣,一代洋务首领”的名号。

马景涛客串演出的顾命大臣肃顺,是他为数不多的没有咆哮荧屏的角色,在此特别推荐有兴趣的观众去欣赏一下他的表演。 04 这是一部台词惊艳,发人深省的电视剧

《戏说慈禧》这部连续剧因为做到了历史现实与人物情感的高度结合,所以在宏观气质上会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但如果尝试从局部气质来看这部剧,又会发现其刻画人物尤为细腻出彩。

能把这两方面结合得浑然天成,定然需要非一般的创作功力,这里必须要感谢的是该剧的两位“大神”编剧。

他们皆为业界翘楚,一位是曾获金马奖最佳编剧的宋项如老先生,他的电视剧代表作就是脍炙人口的《戏说乾隆》;

另一位则是著名演员刘雪华的丈夫邓育昆,他同样获得过金马奖最佳编剧,电视剧方面最出名的代表作是《包青天》。

这两位编剧的台词风格虽不甚相同,但共通点是语言均精妙入微,无论交代时局背景、勾勒人物性格,还是铺陈人物关系、揭示心理活动,从来都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赘言。

该剧的前11集由宋老编剧,他喜用排比句,层层递进,直指人心,往往三言两语,即可鞭辟入里。

例如:朝堂之上,一位八旗秀女哭诉不幸身世,寥寥数语便点出了大清内忧外患、国运堪忧的背景。

帝后闻言无不震惊愕然,却又无可奈何,徒留一声叹息。

他尤擅从一件小事切入,针砭时弊,辛辣讽刺,丝毫不留情面。

腐朽不堪的八旗子弟们可不就像肃中堂所说,戏园子里一股,牌桌上一股,窑子里一股吗?有这样的子弟兵,国家能不衰败吗?

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场面,也往往能够在宋老的妙手包装下,散发出“大俗即大雅”的味道。

他信手拈来的民间俗语和俏皮话总是让人惊艳不已,又引人驻足深思。

譬如,剧中有一幕讲的是年轻的慈禧想要劝诫终日沉溺于声色的咸丰帝,莫要疏于勤政。

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哀怨倾诉,也没有苦口婆心、忠言逆耳式的絮絮叨叨,而只是娓娓道来这么一句:“皇上,中国老年人常劝新婚的男女说——糖只有这么甜,盐只有这么咸。”

此处仅用了只言片语,便点到为止地传达了妻子希望丈夫懂得节制和适可而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还恰到好处地为君王留存了颜面。

短短一句话,既同时完成了好几个诉求点,还营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效果——宋先生实为运用“一语双关”进行创作的高手和大家。

剧集的后半段由邓育昆先生进行编剧,他的台词风格更偏重委婉写实。

例如:守寡刚刚一年的慈禧和进宫来探望自己的妹妹坐在床沿上聊贴心话,并告诉妹妹只有寡妇的床单才是不用整理的。

邓先生所写的这场戏,完全是将自己代入到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待高高在上的太后。

他笔下27岁就守寡的慈禧太后,只是一个丈夫刚刚去世一年的新寡妇,与民间的年轻寡妇们并无不同。

她也会时常怀念先帝,想起刚进宫时和先帝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在外人眼中的先帝只是她的先夫。

她也会在午夜梦回深感寂寞,并以自己年积月累的体会告诉妹妹,寡妇的床铺根本不用去打理,因为睡的时候平平整整,早上起来还是平平整整的。

诸如此类的精美台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碍于文章篇幅,无法列举更多。

笔者在此只想与各位分享对宋项如、邓育昆二位编剧泰斗的欣赏之情,因为欣赏他们的台词不光是在欣赏故事,也是在洗练的言语中学习如何看透人生,参悟哲理。

观剧完毕,更凭添了几分对他们二位的怀念之情。

试想他们如果不是仙逝多年,而是依旧笔耕不辍,奋战在创作前沿,如今的华语影视剧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05 结 语

在《戏说慈禧》的最末,创作者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部戏在历经所有艰难之后,已经闭幕了”。

尽管它极度冷门,尽管它的名气与《戏说乾隆》相比天差地别,但作为该剧忠实观众的笔者仍然希望这颗“遗珠”莫要蒙尘。

因为优秀的作品无论过了多久再拿出来回味,都会别有一番意味和趣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瓜家的放映厅(xigua_studio),https://mp.weixin.qq.com/s/ERnSoMHB76Q6cQ-Un66w1Q ,转载敬请后台联系。

猜你喜欢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